图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夏鼐博士论文《古埃及串珠》封面。 本网记者 刘远舰/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埃及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郭子林:我国最早接触埃及学的人应该是清末被派遣到英国学习先进经验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是端方。他在去英国的途中,经过埃及,喜欢收藏各种金石器物的金石学家端方对古埃及石碑产生了兴趣,便做了一些拓片,还买了一些石碑回来。当然,他还买回了其他一些古文物。民国初期,一个知识分子根据古埃及文字的形态将其称为“象形文字”。20世纪30年代,中国向欧美国家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其中夏鼐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埃及考古学,并获得埃及考古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古埃及串珠》一直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到目前尚未有人超越。夏鼐先生回国之后,因客观环境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投身到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部聘请苏联世界上古史专家来华授课,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教授林志纯先生配合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世界古代史研究学者,这其中就包括我国著名埃及学家刘文鹏先生。20世纪80年代,林志纯教授联合复旦大学的周谷城教授和武汉大学的吴于廑教授向国家教育部上书,要求建立我国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机构,培养我们自己的埃及学、亚述学和希腊罗马史专门人才。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三位史学老前辈的呼吁,于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该所此后便成为培养我国埃及学研究人员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埃及学学者大约十几位,主要分布在北京和长春等地。我国的埃及学研究主要侧重在文字与文献研究两个方面,在考古方面还比较薄弱,较少能够直接使用发表出来的考古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