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的丝路考古梦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新华社 李勇 冯国 许祖华 参加讨论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盖头来!”——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的丝路考古梦
    新华社西安5月4日电(记者李勇冯国许祖华)“考古连着过去,也为现在和未来服务。我一直梦想着把丝路考古搞起来。”像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一样,今年64岁的王建新也是从寻找大月氏开始跨国丝路考古的。
    这位西北大学教授近二十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把学术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带领团队踏遍天山的东西南北,初步“掀起月氏的盖头来”。
    “不再吃学术剩饭,发出中国好声音!”
    王建新与其西北大学的团队在1998年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术方向。他说,没有境外考古经验,中国考古学家在世界上就难有发言权。开展境外考古,掌握世界文明的一手资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能发出“中国好声音”。
    在国内新疆、甘肃密集调查后,他们把寻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处适宜游牧的山前地带,并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签订“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合作协议。
    王建新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数年的成果令人振奋: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
    承续先贤开拓志构筑丝路考古梦
    大月氏研究属于国际显学,需要开创性地工作。在十多年国内寻找大月氏中,王建新建起自己的游牧聚落考古理论,进而发现了大月氏的王庭遗址、墓葬等数百处重要遗存,成果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团队成员任萌博士说,正是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让王老师不断结出硕果:他发现了游牧民“大游牧、小定居”规律,随后验证了古代游牧民存在定居地的事实;他提出张骞当年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大功未就,主要归因于“大月氏是爱和平、喜经商而把持东西贸易的人群”等论断,也让人耳目一新。
    王建新认为,应向先贤学习,踏遍月氏生活过的天山,建起中国的“丝路考古话语体系”。他发现匈奴语“祁连”即天山之意,认为《史记》中记载的大月氏生活的“祁连山”应是今天新疆的东天山。他还考古新发现了月氏的众多遗存,为掀起月氏的神秘面纱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感于王建新团队考古工作的开创性,中乌联合考古队的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教授阿纳耶夫表示,在探索西天山的山前草原地带月氏等古代游牧文化遗存方面,中方工作价值重要、成绩突出,其执着而开放的多元思想与和平精神可谓丝路考古的榜样。
    参加“国际竞技场”服务“命运共同体”
    中国考古学家为何在当地受重视?西北大学教授梁云说,中亚百年考古集中于古代城址及艺术品等方面的发掘,重视“西方文化元素”的价值。与其明显不同,我们在国内掌握了游牧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规律,可以边发掘边检验,总体上与其他考古队形成了错位竞争的良好态势。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阿穆尔丁说,乌国境内国际合作的考古项目,只有中国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体计划,发掘面积小,发掘后重视保护遗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会推广中国伙伴的做法。
    虽然考古工作赢得了国际同行尊重,但王建新认为,相对丝路考古所需做的工作仍显薄弱,应成立丝路考古中心等机构,吸纳地质、生物、环境规划等学科专家,争取多出学术成果,服务于丝路沿线的老百姓,让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有具体依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