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庞博:穿越吴堡古城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庞博 参加讨论

    陕西吴堡石城环水而建,北面通连后山,群山起伏,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处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殊位置,有如“铜墙铁壁”;古时这里是边关重要门户,成为历代政权经营镇守的要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建城时间久远、保存较为完整、地理极为特殊,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军事、建筑、民俗等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
    “吴堡寨”历史悠久
    吴堡石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时为“吴堡寨”,金正大三年(1226)设吴堡县治,元、明、清和民国各时期皆为吴堡县城。在这里设寨1000余年、设县城710余年,后移县治于山下的宋家川后石城变为县城关镇的“古城村”。
    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之八》记载: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即在此筑“吴堡水寨”,北宋元丰五年(1082)扩筑“吴堡寨,周围二里二十步,东邻黄河为固,门有三”。从石城山上山下、城里城外的有关遗址遗迹和墓葬发现的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早在四五千年前石城山上就有人类居住。
    吴堡曾设“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西魏废帝元年(552)改为“延陵县”,隋开皇十七年(597)改为“延福县”,含祈福之意但县城未迁,清道光本旧志中称“故址犹存”,县治所一直设在寇家塬镇杨家塬村。
    石城建筑到底始于何年至今尚无权威定论。但据《宋史·外国列传·夏国上》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北宋定难军节度使李克睿(原名李光睿)率兵破“吴堡寨”,“斩道七百余级,获牛羊千记,俘寨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由此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石城就已经颇具相当规模,这也是石城建成至今唯一一次被攻破,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次被攻破,石城方在史书中有了文字记载。
    1934年冬至1936年7月石城成为苏维埃政权治所,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民国吴堡县治,民国二十五年(1936)迁宋家川;民国二十七年(1938)春日本侵略者攻占至黄河东岸,民国吴堡县政府先迁到张家墕,因嫌居于绥宋公路上不安全,继迁至前庙山村后又迁至宋家川,一年后又改迁到慕家崖村。1940年2月28日,民国县政权被八路军打垮,政府官员逃到榆林国民党统治区苟延到1948年榆林解放。
    元、明、清多次对石城进行过维修加固、加高城垣,号称“铜吴堡”,特别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153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吴堡石城屡有修缮。民国二十五年(1936)3月,吴堡县政府由古城迁至宋家川后,古城遂为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而被逐渐荒置,因其远离新县城使得石城免遭被拆毁的恶运,最终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小山城”布局齐全
    吴堡古城东、南、西三面为悬崖峭壁,北门外唯一的狭道连接后山梁,该城地处陕北高原东部黄河中游的西岸,居高临下挟秦晋黄河两岸交通的咽喉要塞。“环山抱水”的吴堡石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古老县城。
    吴堡石城完全是一座以当地石头为主材而建的石城,现存的城墙、城门、院门、院墙、房屋、窑洞、庙宇、学堂等都主要用石头垒砌,只有少部分地方用砖石混构而成。石城面积总体不大,显得紧凑而小巧,但城墙、城门、县衙、学校、商铺、庙宇、监狱……一切古县城所具有的官署衙门在这里都能找到。
    吴堡石城依山就势呈不规则圆形,周长1125米,占地约10万平方米。四周均有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门外设有瓮城。石城南门、北门外分别有连接城外的南北官道,南官道上存石桥一座。石城内有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分别连接石城四座城门,沿北大街两侧有商业建筑多座,城内存有大量传统建筑、宗庙祠堂、古老民居和多处建筑遗址,城外也存有多处文物建筑和遗址。
    城墙内的四门分别为“闻涛”“重巽”“明溪”“望泽”,城门内有瓮城一座。原各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城内原有大街、小巷十余条和店铺数十处,自从1938年2月28日侵华日军占领山西起至抗战结束,侵华日军经常隔着黄河炮击石城,城内大部分古建筑遭毁,城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该城逐渐衰败,城内现存70余处明清时代所建窑洞和民居保存相对完整。
    吴堡城池虽小但布局齐备。作为县治除设置有县衙、捕署、监狱、常平仓等,还有众多寺祠庙宇,另有南坛、北坛、先农坛、兴文书院、女校等,各式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布满石城。大部分建筑为石砌窑洞式,只有县衙大堂(二堂)、五城门楼和文庙、魁星阁、文昌阁等为砖木结构建筑。
    据当地文物普查得知,石城内现有典型传统民居建筑王思故居、王永清四合院、王久清四合院、王济清(王佐清)四合院、南街李家大院等;遗址遗迹有白地滩遗址、校场坪遗址、祖师庙、河神庙、龙王庙、城隍庙、娘娘庙、衙神庙、文庙、关帝庙、七神庙、文昌阁、观音阁、土地祠、刘猛将军祠、节义祠、贞节牌坊、清廉牌楼、石城大街、兴文书院、县衙署、女校、苦井、官道、摩崖石刻等重要遗存。
    石城内最为抢眼的是北门内明清时吴堡县衙遗址。古县衙是一处分南北两院两进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时曾是县衙衙役们的居所和关押男女囚犯的牢房,当年南女牢、东男牢石窑残存,衙役们所居的西窑洞尚完整保存。古县衙北院的县衙前、后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废墟,能看出古时县衙署的布局和建筑规模。
    “铜吴堡”坚如磐石
    吴堡古城又称吴堡石城,位于距县城宋家川东2.5公里的吴山之巅,海拔高约793米。吴堡古城东倚奔流的黄河作为天然屏障,南为通往山下的正面主道,西以自然山体沟壑为堑,北与后山山梁连接,东南西三方均为天然悬崖,邑枕黄河、居高临下的山体城堡。吴堡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石头城,素有“铜吴堡”,俗语说“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的绥德州”之称,真是“山环水绕、铜墙铁壁”。
    石城城墙横断面呈梯形,残高5.4米至13.2米、顶宽1.2米至4米、底宽5米至10米不等,内外墙面随高收小。城墙外包砌毛石,墙体内填土夯实而成。吴堡石城城墙蜿蜒,曾筑有365个垛口甚是雄伟,城墙里外均为石砌,用长条石拉筋,条石中间用黄土夯筑,最重石块1吨有余,普通筑石也大多在二三百斤。石砌城墙、石砌城门、石砌垛口、石铺海墁、石铺道路构成其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是名副其实的东方“石头城”。
    千年吴堡石城的西北城垣通体用当地褐红色大石块垒砌成城墙,尽是斑斑苔藓显得石城沧桑古老。北城门有三券洞式城门,全用大块石料券砌而成,是宋代陕北典型军事城堡的城门形制。城门上的城楼已坍塌,但城门券洞完整坚固,城门额所嵌石匾已严重风化,但可辨上刻有“迎恩”二字。
    清康熙年间准噶尔地区有人造反,朝廷令京城调集20门大炮平息。当大炮运过黄河到达吴堡时,传来消息说准噶尔已经平息暂不运去,这些大炮于是就留在吴堡石城,安放在城西北角大炮台上,其中有一门最大的九节炮的炮口像老碗粗,系着红绸子长丈余,其余小炮也有一探长(1.6米左右),小碗口粗。炮弹好像一个个黑炭球,堆满了常平仓一眼库窑。巍巍古城,凛凛大炮,何等威风。知县一高兴,传令试炮,架于西城炮台上的红衣服大炮怒吼了,“轰”的一声只见西山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抛向半空。
    吴堡石城先是“堡”后为“寨”。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山寨和堡子都具有类似的功能,军事防御、躲藏、隐蔽(居)等作用。数十年来,笔者对陕西关中、秦岭区域的众多山寨、堡子进行现场寻访,吴堡石城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也应当是唯一设过县衙、作过县城的一处,是一处黄河边上典型的古老县城。
    千年吴堡石城——这座人类用会说话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史书”传之久远,流芳百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