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兵器中,戈是出现较早的一种。青铜戈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其后历经商、周两代的完善,一直延续使用至战国时期。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戈的形制不断改进、获得突破,种类风格日渐多样,实战效果也得到不断加强。青铜戈的演进不仅仅意味着具体某种兵器的改良和完备,同时它还体现出古代战争思想的发展以及古人作战智慧的丰富。 青铜戈的结构 完整意义上的戈由戈头、柲、柲冒、鐏四部分构成(图1)。柲是戈柄,断面作椭圆形或前扁后圆形,以便于握持而不至于转动;柲冒是套在戈柲顶端的铜质或其他质料的附属物,用以加固柲端,防止劈裂;鐏有銎口纳于柲下端,多作锐底以便将戈柲插在地上。 戈头以青铜制成,具体包括援、锋、刃、内、阑、胡、穿等部位(图2)。其中援是具有杀伤作用的主要部位,锋在前可以横击,刃在下又可以勾杀,故戈亦称“勾兵”。内是纳入戈柲的部位,以固定戈头。阑分侧阑与上下阑,侧阑是突起的细棱,用以防止援在受力时后陷;上下阑亦称上下齿安柲后纳于柲内,使戈头缚在柲上更牢固。胡上有长条形小孔称为穿,是为了穿绳缚柲用的。 戈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仅具有戈头和柲,并非四部分齐备,柲冒和鐏是在其后作战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的,直到发展为成熟阶段后才形成了上述形制完备的戈。 青铜戈的发展变化 早期的青铜戈戈头部分多只有援与内。二里头文化时期,援作细长条形,有直内、曲内两种形制(图3)。到殷墟时期,戈头出现胡,胡上有穿(图4);援除作长条形外,还有的作三角形(图5);除直内戈外,又新增了曲内戈(图6-1) 和銎内戈(图6-2)。此后戈头的形制不断完善,出现阑;锋、刃变化多样,渐趋锋利;内部亦作出刃,形成刃内戈,杀伤力大为增强。此外,戈还与矛进行组合使用,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了戟。 最初的戈其风格样式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发展多表现为形制的演进及种类的增多,只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南北风格或不同族属的差异。而到春秋战国时期,戈表现出的地区差异逐渐明显,具有各国特色的戈大量出现,并形成各自的体系,如简练实用的秦式戈、冷峻锋利的燕式戈、华美精巧的楚式戈。这些不同样式风格的戈也在随后的兼并战争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条形援直内戈演进 条形援直内戈是青铜戈的初始形态之一,其后戈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因此这种略显简单朴素的条形援直内戈在戈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其他类型的戈。 二里头文化时期,条形援直内戈的发现并不是很多,以二里头四区K3 出土戈(图7) 为例,这一时期的戈援作细长条形,直内,内上有一穿孔用来缚柲。由于援身细窄,实际的杀伤力有限,再加上穿孔数少,容易使缚柲不牢固,导致作战时柲与戈头松动进而脱落,因此初期的条形援直内戈用于实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或许更多地在祭祀等重大国事活动时用作王权的象征。 二里冈上层时期,戈的形制变化不大,以河南郑州铭功路M2:4 (图8) 为例,这一时期的戈作直内、长条形援,援身以及戈头整体较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条形援直内戈略宽,实用性增强,但仍不排除作为仪仗使用的可能。从以上二里头与二里冈时期的两例条形援直内戈来看,可以发现戈的援身与援本(援基部) 的宽度均相近同,是为早期青铜戈的特征。 到殷墟时期,戈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有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三类。直内戈又有长条形援与三角形援二型。其中条形援直内戈以三家庄M4:5 (图9-1)、武官村M591:1 (图9-2) 以及殷墟西区M626:6 (图9-3) 为代表,可以看出此种形制的戈自早期、中期至晚期其援部逐渐向短宽发展,并且此时援身已明显较援本显得窄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期偏晚出现了带胡、胡上有穿的新式戈。如殷墟西区M53:2(图10-1)为短胡一穿戈,M729:7(图10-2)为长胡二穿戈,M216:2(图10-3)为长胡三穿戈,并且该遗址还出土有四穿的戈。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胡的出现使戈的刃部弯曲度向下延长,勾杀范围明显扩大,勾杀效果随之增强;胡上多穿的出现也使缚柲更加牢固,避免作战时因戈柲松动而造成的危害。 西周时期戈的形制逐渐统一,形成一定规模,已不见商式曲内戈,銎内戈在西周早期虽然存在,但数量已较少,直内戈成为主要器形。直内戈亦有长条形援与三角形援二型。其中直内无胡长条形援戈在西周早期仍然存在,但援身已较细长,并非作战时的主要兵器。有胡戈援微呈弧形,援前部或有尖状波折,并向前收成尖峰,这样横击时刺入对方体内使之不易拔出,增加了勾杀时的杀伤力,如河南浚县辛村M60 出土戈(图11-1)就是此种形制。另有援的前部作偏锋式的戈,如浚县辛村M55:2(图11-2),这种戈也具有冲击力和较强的杀伤效果。 西周中晚期有胡戈援部已较短,如宝鸡茹家庄M1(乙):62(图12-1),戈前锋与援部交接处多成二折角,使戈锋作等腰三角形,这样攻击时利用冲击力更容易使戈刺入对方身体,以打击敌人。此外,直内无胡条形援戈直到晚期仍可见,如曲阜鲁故城M20:4(图12-2),戈前锋亦已作等腰三角形,这样前锋改进所造就的穿透力便弥补了因无胡而勾杀范围较小的不足。由此可见西周时期是条形援直内戈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阶段,细部的多处改进使武器的制作更为合理,实用性大增,因此使用这种戈作战的效果也会更好。 春秋时期的条形援直内戈有一部分为沿袭前代形制,也有一部分为创新之作。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制:其一,沿袭西周旧制,戈锋与援身相接处成二折角,使戈锋部成等腰三角形,长胡两穿,有的内下角作一缺角,如上村岭虢国墓地M1605:3(图13-1)即为一例,此型盛于春秋早、中期。其二,以洛阳中州路2729:27(图13-2)为代表,锋部与援相接处无折角,锋部已非等腰三角形;短援长胡,勾杀范围扩大;援略上仰,援脊前端略下倾,长内,内下部近尾端多有一半圆形缺口,此型流行于春秋中、晚期。其三,窄长援,援中腰略细,援身前聚作弧线成长尖峰,长胡两穿,颇具杀伤力,约出现于春秋晚期,以长治分水岭M269:68(图13-3)为代表。 条形援直内戈发展到战国后形制变化不大,基本沿袭了春秋时期戈的形制,只是在个别部位略有改动。因此这种形制的戈在春秋时期已然发展成熟,趋于稳定,战国时期更像是将其定型化的一个过程。前述春秋时期二型戈至战国时期仍存在,援身与胡无明显变化,但此型戈中有的援身上仰程度更大些,如长治分水岭M126 出土戈(图14-1),内尾端已无半圆形缺口,且上翘,这样在作战时内也可以起到击挡敌人的作用。前述春秋时期的三型戈至战国时期也仍有沿用其旧制者,但大部分已作进一步改造,如长治分水岭M126 出土戈(图14-2),援身更细长,援脊拱起作弧形,前端下弯,刺入时更有力;内部变长,多做斜刃上翘,这样内也发挥了一定的击挡和划伤对方的作用。战国后随着秦统一的到来,戈这种兵器已失去了昔日的重要作用,而其中的条形援直内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以上为条形援直内戈的大致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它从最初简单的戈头仅有援和内的形制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胡、穿与阑。胡的出现不仅使戈的勾杀范围增大,还使戈柲的绑缚更加牢固,阑的出现也起到了防止援在受力时后陷的作用,使整个兵器都更为耐用。同时,援的锋部造型不断变化,冲击力和穿透力都获得了增强,刃部也更加锋利,更具杀伤效果;内的作用也不断得到开发,由最初仅仅起固定戈头和平衡援的作用发展到更为上翘、斜刃出锋,并由此衍生出刃内戈,这样一来内也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至少在作战时可以对进攻的另一侧起到防护与打击的作用。 总体来看,条形援直内戈具有简单实用的特性,因此在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的发展时间最长。而且这种形制的戈由于结构和铸造相对简单,因此当它不适宜新的作战要求时也便于改进。同时也由于其牢固程度及杀伤效果的限制,再加上其他形制的戈的出现以及戟等一些新式的复合兵器的使用,条形援直内戈难以在战争中继续发挥独当一面的作用,因此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形制的兵器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扬弃”的现象,这不仅推动着兵器制作的进步,同时还推动着战争思想的图2 戈头各部位示意图 发展以及古人作战智慧的丰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