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影响深远 学者经对比发现,四川盐源出土的青铜枝形器与康家石门子岩画女神形象有承续关系。 盐源青铜枝形器顶部是一对头部相对的双兽,其身体上的折线三角心平行与岩画中的大型动物十分相似,而且枝形器因有骑手形象,可以明确判定对兽为对马,这又与岩画中七位女神之间的两处对马神图像相呼应。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志清认为,枝形器是太阳崇拜的孑遗,是生死交通的媒介。康家石门子岩画中人物造型和主题同四川西南部盐源地区青铜枝形器上的人物造型有着诸多相近之处,表现主题与南方岩画部分元素有相通之处。 巫新华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曾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播到四川西南部地区和云贵一带,并直接影响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青铜枝形器的出现。而盐源青铜枝形器则是中国西南地区汉魏时期风行一时的西王母主题青铜摇钱树来源,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女神崇拜文化是这一文化交流现象的源头。因而,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有可能是中国西王母文化的起源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陈进国认为,文献上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之装扮,系一个氏族长兼巫师的身份,即上古的巫君合一形象。康家石门子岩画中的司巫形象,很可能是早期部落社会司巫祭天神的场景的真实反映,是巫君合体的西王母崇拜的早期源流之一。 开展跨学科深入合作 8月2—5日,来自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同时进行了多场学术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康家石门子岩画是青铜时代极为宝贵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天山道典型性的远古宗教文化圣地,是古代欧亚大陆多元文明双向交流的关键性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其背后的神秘图像符号召唤我们更多地关注新疆地区丰富的多元文化和历史地位。 第二,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中国青铜时代规模最大的“巫君(王)合一”崇拜遗迹,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欧亚大陆太阳神崇拜、双马神崇拜、女神崇拜的文化元素,与中国西南横断山区的青铜枝形器具有相当吻合的文化同源关系,是沟通天山道与西南藏彝走廊古代多元文明交流和族群互动的重要桥梁。 第三,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展现的集体性、规模性的巫舞形态,是《山海经》等中国古文献及各地考古发现的西王母人物造型的重要文化原型,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西王母信仰观念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界对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起源的关系,应开展更为深入的跨学科合作研究。 第四,凸居于昆仑山的西王母形象是考古出土的摇钱树上的关键母题,它是西汉以来的中华文明吸纳、融合欧亚文明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欧亚草原和边地半月形地带的青铜文明主动融入华夏化进程的缩影。以康家石门子岩画为代表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古廊道,为我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打开了一扇门。 第五,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多元文化密码尚未完全向世人开启,如生殖崇拜母题只是不同时代的岩画主题的部分文化元素,不能代表康家石门子岩画所潜藏的其他更为关键的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对如何传承这份人类古文化遗产达成广泛共识,特别是要做好考古挖掘规划和文化保护规划,从而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历史与文化建设的方向。 记者 杨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