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权臣蔡京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一向都不太好,很多人都批评他贪腐专横。其实,若从宋代的官员派系来讲,蔡京实际上属于王安石一派。而且,他的哥哥还是王安石的女婿。如果我们将王安石定义为改革派,随便批评蔡京也不太妥当。而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他在宋朝制定的医改计划,或许对他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宋代商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土地日益集中,城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宋代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很多缺医少药甚至无人照顾的平民也流浪到城市。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地方政府的官员发现类似社会问题后,逐渐开始强化对平民的救济,还在制度上进行探索。比如,苏轼在杭州担任行政长官时,他不仅自掏腰包,还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捐地捐钱建立救济机构,帮助当地的弱势群体。 1102年,蔡京在中央政府掌权,王安石一派再次崛起,将王安石的一揽子改革政策重新启用。而且,在社会救济领域,他开始综合前人的探索,有意在全国建立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等救助机构。因为蔡京主政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对于经济和财务事务比较有经验,敢于推出新政。 据说,居养院类似于现在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容无人照顾的老人和残疾人。安济院则类似于现在的医院,专门为贫民提供医疗救助。漏泽园则是帮助死亡流浪者的助葬机构。我们今天这些政策几乎都属于善政。 当时,在蔡京的推动下,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建安济院。而且,中央政府还对医疗救助有绩效考核,在年底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中,推行新政的官员将会获得嘉奖。因为中央政府的推崇,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上投入非常大。为了强化对救济机构的管理,他甚至直接派驻军官入住安济院。 当时,苏州下面的吴江县,城区狭窄,土地有限。地方官员便在学校旁边分别建立了居养院、安济院、漏泽园。这四家跟民生相关的机构紧紧连在一起,当地的老百姓开玩笑称之为“生老病死”。 医药不分家。既然蔡京在医政上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也不会忽视药材供应问题。其实,早在王安石时期,改革派就偏执地认为,私人经营的药店通过“囤积居奇”来哄抬药价,谋取暴利,导致市场上药品价格和供应都不稳定。因此,王安石决定采取建立由政府直接经营的惠民药店,低价销售药品,平衡市场供给,稳定药材的市场价格,就是所谓“卖药所”。蔡京执政时期,政府直接经营的药店数量大大增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更是逐步加强。 蔡京还希望地方政府大量兴建类似药局,直接经营药店,目的在于低价向民众提供药材。而且,政府大量遴选医生,征集民间秘方,采购并加工药材,配套国营药局的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在各地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有一些零星的资料显示,政府经营的药局,其药材价格比市场价可能要低三分之一左右,差价则由政府买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