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蒙塔尤》不仅是一部研究法国南部地区史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勒华拉杜里在史学方法上的贡献。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是年鉴学派第三代历史学家的两个主要特征,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中将这两个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蒙塔尤》的微观研究也是对当时以卡洛·金兹伯格和乔万尼·列维为代表的意大利微观史学的呼应。 《蒙塔尤》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好评。查理·伍德(Charles T. Wood)评论道:“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阅读它所产生的情感,如同济慈第一次读到查普曼翻译的《荷马史诗》。虽然从学术上讲《蒙塔尤》是一部地区史,但它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中世纪生活的理解,远甚于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以来的任何书籍。”(34) 当然,《蒙塔尤》问世后也遭致了一些质疑和批评,这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主要的批评意见集中在勒华拉杜里对史料的使用上,他们指责勒华拉杜里在史料的使用上不够严谨。这又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转译”的问题。村民在宗教裁判所说的是奥克语,而书记员记录时使用的则是拉丁语,因此勒华拉杜里没有考虑到“书记员误解或误译蒙塔尤人陈述的可能性”。(35) 还有学者在阅读了原始资料后指出了一些细节方面的不准确。(36) 对《蒙塔尤》的第二个批评有关于微观史学的问题,涉及典型性问题。一方面,作为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山村,蒙塔尤是否具有典型性,或者说在多大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正如彼得·伯克所说的:“问题在于,村落代表的大单位究竟是什么?它是哪个大洋之中的一滴水?它假设中的典型,是阿列日、法国南部、地中海世界还是中世纪?尽管作者显然有处理统计与样本的经验,但他并没有讨论这一关键的方法论问题。”(37) 另一方面,书中很多的材料来自牧民皮埃尔·莫里的话,但问题是皮埃尔·莫里的言行是否能代表蒙塔尤。这个问题事实上也是人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田野考察的人类学家通常会依赖一两位信息提供者,但问题是信息提供者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整个社区。(38) 可见,《蒙塔尤》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恰恰是历史学所借鉴的其他学科(如人类学)或方法(如微观史学)本身固有的问题。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否认这些转型在历史学研究中的贡献。如前文所述,它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宏观的理论或基本的建构。有研究表明,在中世纪存在着三种社会经济组织体系,而蒙塔尤属于第三种体系的边缘。第三种体系在14世纪时处于衰落之中,因此有论者指出:“勒华拉杜里著作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迄今为止对于这一曾经出现过而当时正处于衰落中的体系的社会生活的最为详细的描述。”(39) 又如罗杰·马斯特斯(Roger D. Masters)对《蒙塔尤》作出的如下评价:“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吊诡的是,它对于我们准确理解西方的传统有价值,因为它聚焦于一个小村庄。尽管只集中于30年(1294—1324年),但这一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中世纪的看法。”(40)《蒙塔尤》的确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我看来,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中世纪的看法,更在于它标志了年鉴学派第三代历史学家和西方史学的史学转型。 Emmanuel Le Roy Ladurie, Montaillou, Village Occitan de 1294 à 1324, 1975。中译本为: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文中的引文均依照此版本,引文后的页码即此版本的页码,不再一一注明。 注释: ① Lawrence Stone,“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Past & Present 85 (1979): 19. ② Lawrence Stone,“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pp. 23-24. ③ 引自陈启能:《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④ 雅克·勒高夫:《新史学》,载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⑤ 周兵:《当代意大利微观史学派》,《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⑥⑦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8、63页。 ⑧ 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25页。 ⑨ 乔治·杜比:《法国历史研究的最新发展》,《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⑩ 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11) 雅克·勒高夫:《新史学》,第40页。 (12)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85—87页。 (13) 伊曼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著,杨豫等译:《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14) 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15) 杨懋春著,张雄等译:《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作者前言,第7页。 (16)(17) 杨懋春:《山东台头》,作者前言,第8页。 (18) 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第76页。 (19)(25)(26) 菲利普·阿里埃斯:《心态史学》,载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第173、188、176页。 (20) 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第62页。 (21) 吕一民:《法国心态史学述评》,《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22) 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第158页。 (23)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第69页。 (24) 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载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第144页。 (27)(28)(29) 雅克·勒高夫:《中古时期教会的时间及商人的时间》,载康乐主编,梁其姿等译:《年鉴史学论文集》,远流出版社,1989年,第216、225—226、229页。 (30)(31) 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21、121—121页。 (32) 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第136页。 (33)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第125—126页。 (34) Charles T. Wood,“Review,”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1.5 (1976): 1090. (35) Edward Benson,“Review,”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French 51.6 (1978): 931. (36) David Herlihy,“Review,”Social History 4. 3 (1979): 517-520. (37) 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第77页。 (38) Janet L. Nelson,“Review,”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32.1 (1979): 154. (39) Michael Hechter,“Review: The Limits of Ethnographic History,”Contemporary Sociology 9.1 (1980): 45. (40) Roger D. Masters,“Review,”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4 (1977): 17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