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西史学本是世界上不同类型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整个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及各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不断加深,其走向逐渐出现了某些“共趋性”。但同时,又因各自传统和具体社会环境的不同,仍会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个性。两者在近代化路径、关注重心及转型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便足以说明这点。从文化比较角度看中西史学的近代转型,可以感受到:(1)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虽是在西力东侵和西学强势冲击下被动起步的,正是这一特殊背景决定了其转型的复杂性;(2)“后发”近代化国家虽有可能通过输入和移植外来先进文化较快提升自己的学术,但如果满足于模仿和照搬,并不利自身的长远发展;(3)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史学的发展虽呈日渐汇流之势,但这种“汇流”并非简单的众流归一,而是将其纳入一种共通的国际学术大平台,使各种有价值的史学在相互交流中,各展其姿,互为借鉴,取长补短,共趋繁荣。 关 键 词:文化比较/中西史学/近代转型 作者简介:胡逢祥(1951- ),男,教授,从事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研究。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势力扩张,以及交通、科技和资讯事业的日趋发达,世界各地文化的走向逐渐被联结到某种共生态中,中西史学的发展也结束了先前的相互隔绝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变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史学不但最先发生并完成了史学近代化,其模式还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全世界,以致成为整个近代国际史学潮流的引领者。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后发”近代化尽管无不受到西学的影响,却会因各自文化传统和国情民情等因素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构成了整个世界文化及其史学向近代转型的曲折多面性。比较中西史学近代化的路径与特征,对于我们加深认识世界多元文化演变的复杂性乃至长远趋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鉴于本文考察的时段为中西文化从相对独立发展进入互动日益密切的转变期,故其论述,也将采取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