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是20世纪前半期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今天,当我们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来审视这两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时,发现它们在起源上存在着共性,在发展上却有着极为不同的个性。通过对这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起源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对引发战争的因素,以及和平与战争的复杂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两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存在的第一个共性是,它们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各资本主义大国在垄断基础上竞争,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等,正是这一阶段的特征。当这种争夺不能用谈判来解决时,列强就会兵戎相见。 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仅以英国和德国这两个一战中的主要对手为例。德国企图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并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洲等地,从英、法、葡、比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如果德国愿望得逞,英国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则不再有安全可言,国势日衰的英国甚至会成为一个“三等国”。正是德国和英国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促使其用战争解决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极端帝国主义国家——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争霸世界的目的更为明显。希特勒以无限“生存空间”为依托的扩张野心,墨索里尼对世界“最高统治权”的追求,以及日本要征服亚洲最终争霸世界的目标,都具有无限扩张性,依然是帝国主义性质。 两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的另一个共性是,民族主义在西方国家恶性发展。它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和附属国,从而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这种蜕变的民族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发展,并进一步与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相结合,形成意大利法西斯极权主义、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是生灵涂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几年再次爆发的,而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凡尔赛体系是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温床,它所规定的德国及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的条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其掠夺性骇人听闻,在战败国中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加剧。一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的蔓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形成了纳粹党发展的土壤,这是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所实行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使战后欧美的反战与和平运动高涨;但是和平运动的绥靖化趋势,也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与社会基础。 当我们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这段历史时,有一个现象是必须提出并值得特别重视的,那就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标志在亚洲燃起的第一场战火,是经过整整10年才发展到整个亚太地区,演变为全面大战的。这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最终打破了日本要在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侵略计划,并迫使日本陷入中国的全面抗战而不能自拔,使其长期难以与德、意结成军事同盟,从而延缓了战争的扩大,并大大有助于其他被侵略国家的作战。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