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治学心语 >

姜辉:不做历史的旁观者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王琎 姬泰然 参加讨论

    【专家风采】
     
    从莫尔写就《乌托邦》起,历史的车轮已滚滚而过500年。此间,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挫折后重新奋起,在顺应时代发展中变革创新,用先进理论指导果敢行动,推动社会主义在风云变幻中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现实。
    恩格斯说:“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姜辉深以为然。20多年来,他立足中国土地上的生动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问道、求真、索解。他用言行诠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做一名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要有学者的担当和战士的勇气。
    问道:“用历史的尺度观察人类社会发展”
    “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1992年,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宣称。就在此前短短两三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大受冲击,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在国内,商品经济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汹涌而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
    此时的姜辉,正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我认为,社会主义遭此劫难,非常不幸,但绝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几年的学术积淀,使姜辉作出清醒的判断;而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的一席话,则更坚定了他的初心。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邓小平的话铿锵有力,直指人心。
    姜辉感到,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根源恰恰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背离。那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将走向何方?社会主义何去何从?身处历史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强烈的求知兴趣促使他决心在思潮激荡中一探究竟。1994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攻读博士。“在导师许征帆教授的指导下,我逐渐学会用历史的尺度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制高点上,低潮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在曲折与苦难中走向复兴。”与书为伴的时光,姜辉愈发明确自身的学术旨趣,也日益展现出思想的锋芒。
    导师告诉姜辉,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不仅要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知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还要熟谙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意义;只有立足中国、心怀世界,才能在错综复杂中找到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他学术研究的新切入点。
    伴随“莫斯科时间”的逝去,历史走入“北京时间”。他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国际共运尤为难得的亮丽风景。“这股总体低潮中的局部高潮,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希望所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最切实、最坚实、最可依托的阵地!”姜辉感慨,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论世界社会主义,只能导致社会主义重新从科学沦为空想。自此,中国道路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便成为他思考一切学术问题的出发点。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1997年,初出茅庐的姜辉来到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求真:“以战士的勇气直面西方错误思潮”
    国内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争论在2007年再度兴起。有人坚持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根同源”,还有人极力主张社会民主党主导下的“瑞典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更有甚者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对此,很多有识之士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事实胜于雄辩,为获取直观可靠的一手材料,有力揭示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年9月,姜辉一行远赴德国、瑞典开展学术访问。
    在两周时间里,他们密集探访了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总部、德国社会民主党总部、特里尔大学、瑞典社会民主党总部、瑞典国会、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在与20多位学者、官员深度交谈之后,不少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我现在倾向于使用‘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在我们(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党纲中,不再坚持那种在生产资料社会化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了……我们倡导的社会民主主义,就是以实现社会、经济基本权利为基础的民主。”“从社会民主党20世纪的改革方式看,它是在建设一种福利资本主义……(瑞典)社会民主党和右翼政党都是资本主义的政党。”访谈中,西方学者如是说。这些见解在当时德国、瑞典理论界颇具代表性。
    姜辉认为,自从伯恩施坦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历经百年嬗变,不断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这就决定了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不同”。其后不久,他与同事共同撰写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与德国、瑞典学者对话实录》出版,成为当时人们研究、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参考。
    “如果不能正确辨析西方社会主义思潮,那就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极易对中国改革的性质和前途产生错误认识。我们要以战士的勇气直面西方错误思潮!”在姜辉看来,批驳西方错误思潮的谬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深耕多年——
    自2000年起,姜辉深入研究苏东剧变后国外共产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2004年出版《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全面考察欧洲共产党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2004年,姜辉一行赴英国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共同编辑出版《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与英国学者对话实录》,指出当时流行的“第三条道路”实质上只是西方社会民主党政策继续右转的理论表达;
    2008年,姜辉等翻译的《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出版。这部百万余字的译著,全景展示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左翼运动的历史;
    2010年,姜辉参编《理论热点:百家争鸣12题》,不回避敏感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理性评价民主问题、深刻认同中国道路;
    2011年发表的《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和次年发表的《资本主义“危”在何处》,均产生较大影响;
    2012年和2016年相继出版《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特点》两本通俗理论读物,向读者介绍国外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和前景……
    2015年5月26日,依托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意识形态研究智库组建。作为该智库主要负责人,姜辉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而今,这家旨在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智库已迈入中国社科院专业化新型智库行列,一批现实性强、公信度高、影响力大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和决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的这句话,姜辉领悟得越发透彻。
    索解:“承担好锻造‘批判武器’的职责使命”
    历史行进到2008年,倏忽之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戳破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幻象,“自由市场”归于萧条,“普世价值”备受冷遇。危机四起中,资本主义制度被其最坚定的拥趸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福山更几度对“历史终结论”作出修正。
    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社会主义。“马克思热”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苏东剧变的反思趋于理性客观,中国道路举世瞩目,齐泽克、巴迪欧等国际知名左翼学者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重新打造共产主义的假设”……种种迹象表明,社会主义运动正走出低谷,砥砺前行。
    “危机为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不同寻常的机遇和条件,但并不必然带来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涨。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变革和调整,自我调节和创新能力增强,‘资强社弱’格局仍将持续。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胜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进入了长周期的螺旋上升阶段。”通过对局势的深入观察,姜辉敏锐地将视野投向西方工人阶级问题。
    “恩格斯‘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的论断没有过时。”经过细致研究,他发现,在危机期间及之后,西方国家无不贯彻金融资产阶级意志,推行各种紧缩政策,工人阶级经过一个多世纪斗争取得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等成果在有形无形中遭受挤压、蚕食甚至化为乌有,他们依旧被牢牢钉在资本的十字架上。
    此后几年,姜辉深入研究西方工人阶级状况和变化,相继发表《论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问题》《工人阶级还是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论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现实境况和社会地位》等论文,出版《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研究》等著作,翻译《关于阶级的冲突》《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等书籍,不懈追问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向何处去、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这些成果,对于全面了解西方阶级结构变化和工人阶级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观察和研究我国社会结构以及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既要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也要看到其新问题、新挑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不能做悲观保守者,也不能做盲目乐观者。”姜辉始终葆有学者的理性客观,亦不乏责任担当。“历史总是在各种主客观条件酝酿成熟的时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接力棒’交付到已经做好准备的国家和民族手中。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参照系’在中国,我们不能辜负历史的重托,一定要承担好锻造‘批判武器’的使命与职责!”
    近年来,姜辉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加编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参与撰写理论通俗读物《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主持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危机》,撰文阐释“风景独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学术研究之外,他还培养了诸多从事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人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令姜辉心潮澎湃。“明年将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历史没有重复,但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会像十月革命一样,成为照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行的红色火炬!”
    专家名片
    姜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
    (本报记者 王琎 姬泰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