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党史 >

学习型政党与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蔡志强

 

【作者简介】蔡志强,中央党校党建部,北京100091

【内容提要】 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载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是着眼于信息社会组织创新的实践,着力把握变革社会的发展要素,实现团队学习,培育人们对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推进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建设。

【关 键 词】学习型政党/思想理论建设/核心价值/组织创新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学习型政党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在工业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始终走在社会前列的重要组织平台和思想基础。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1.思想理论创新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党建科学化命题内蕴着一个现代化政党完善建设框架,实现政治目标的基本逻辑。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政党政治的重要范畴,它表明党的建设有其规律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同时表明党的建设受客观环境制约,是一个历史过程,并能够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的复杂形势和艰巨发展任务,要求执政党在法治框架内用科学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来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意味着党能够实现理论创新,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全体党员和社会力量实现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意味着党需要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把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运行;意味着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符合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一个政党能否适应变迁社会的新要求,走在时代前列,必然要实现理论上的开放与创新。理论上的开放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也是探求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

    2.学习型组织确立了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逻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急剧累积倍增和社会管理对于信息难以穷尽的现实,凸显了政党和管理者改革组织运行模式和完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将学习社会化,形成社会成员学习的体制机制,完善学习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而创建学习型社会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些都构成了学习型政党的核心要素。

    3.学习型政党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在要求

    当前,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是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如何更好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命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是要能够促成思想理论的创新。而创新的要义,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是持之以恒地学习理论,掌握规律,把握时代特点和世情国情党情。第三,是将理论运用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实现创新与突破。第四,是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目标下党领导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研究并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基层的创造性实践中维护和发展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第五,是针对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要求,建构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组织运行模式和社会动员、社会参与方式,培育和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党文化。这一点在今天的思想理论建设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内容

    1.用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导实践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施行符合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在多元社会中,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过程,就是为多元社会主体提供一维思想导向的过程,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确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与教育社会的现实。

    思想理论建设的基本范畴是思想。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构建实践基础上科学的、能够有效整合并指导人们的思想行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2]对于社会发展诸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根本在于对人的把握,说到底在于对人的思想的把握和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思想形成的过程。[3]而正确的思想一旦内化为群众共有、共享的思想,就会变成改变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过程,就是立足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立足于人民对幸福安康的基本期待,通过党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因此,从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出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本质上是先进的理论转化并体现为保持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特点,以及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的明显增强,改变了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并使得我们难以用简单的理论说教来整合多元的社会思潮,用单一的价值观来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用传统的管理思维来为社会秩序确立边界。当前,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价值观。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其共同拥有和认同的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能够实现整合的前提。由此,思想理论建设需要廓清一维思想引导和尊重多样的社会思想的关系。一维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社会认知的歧义,为文化的高度整合创造条件。但是,从社会治理需求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群体必然存在多种价值观念和不同的话语系统,执政党通过思想理论建设来解决深刻分化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过程本身也需要科学化。这是当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需要把握的基础性命题。

    2.形成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着自身的现代化。这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践中表现为执政党立足于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制度不完善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4]坚持贯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障思想理论武装的实效性,是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根本保障,是党的根本建设。

    学习型政党中的“学习”,有以下基本内涵:第一,它既涵盖着传统的学习概念,也体现着组织创新和社会管理转型的内在要求。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信息社会讲“学习”,党的基层组织不可避免要体现创新的要求。第二,学习的内容包括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梳理、传播和创造,它强调各成员的个人学习,同时强调团体的学习,强调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在意识形态建构上还包括了对于复杂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与运用。第三,始终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把握信息和技术对社会生产过程以及组织的影响,完善创造性思维的化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组织运行模式,形成以人为本、运行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第四,形成学习交流体系。这种体系应该是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能够生成新的文明成果,能够保证信息渠道畅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同时建立学习责任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活动。这其中,需要通过学习机制,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内化为党员和社会成员认同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也即使党员和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党的思想理论产生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和行为能力。这要求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党需要加强自身的价值引导功能。

    党的价值引导功能,就是要把科学的思想意识和先进的文化传输给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全体人民,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个性基础上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党运用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等社会手段,凝聚党员共识,统一意志,并把各种积极的社会要素联结在一起,凝聚各社会系统和各方面的力量、智慧,形成向心力,发挥社会主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在60多年的国家建设中,我们不仅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整体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追求经济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个过程,说到底是要做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进而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习型政党文化的现实要求。

    与此同时,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应将着力点放在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培育上来。要形成一种信任和开放的组织文化,鼓励干部对现有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积极寻求改善途径。要大力培育优良行政文化,使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3.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政治社会化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实现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过程的引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能够实现党建语言的转型和内涵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两套话语体系,往往领导干部说的是一套话语,而老百姓说的是另外一套话语,结果是老百姓听不懂领导干部的话语,领导干部也不知道如何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因此,一方面需要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供践行党的宗旨实现理论创新的物质与制度条件,另一方面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既避免对灌注疏通的简单否定,也避免宣传教育过程与信息时代的不适应。

    新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在保有党对社会有效的整合能力的基础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在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在确保人民生活最低物质条件的同时,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培育党员的坚强党性和无私奉献精神,培育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来激发党员、群众的创造激情,投身国家建设,实现了非战争时期持久、有效的社会动员,确保了我国在极端艰难条件下,能够将领导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最终积累了中国改革开放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60多年国家建设的框架,就是在党的强大动员能力下,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建构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作为实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国家利益的有效建构来解决生产力较低情况下的社会发展难题。60多年来,党通过坚强有力的领导,培育党员的坚强党性和无私奉献精神,培育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来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实现了物质匮乏时期的强社会动员,快速有效地聚集社会资源,实现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人们的思想价值日趋多样化,我们亟需一种新的形式来承载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提炼的包括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在内的精神财富。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党需要把国家长远利益和老百姓现实的物质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把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机制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危机。

    党的执政过程是依循党的核心价值开展的,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也是基于对党的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统一,具有价值标准的科学性,价值内涵的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价值精神的崇高性,价值目标的确定性,价值导向的一维性,价值作用的持久性等鲜明特征,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改革开放实践和时代特征的重要成果。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目标、手段和检验标准等都体现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党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实现对党员干部的价值引导,就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党员道德规范和价值框架,以实现将党员教育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和文化建设来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以此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学习型政党目标下完善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思想理论建设应契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

    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加文认为,企业在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前必须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二是必须重视管理,建立一系列明确可行的指导原则;三是必须确立良好的评估工具。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首先,需要结合思想发展的实际,对理论如何才能够说服人即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加以确证。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这个科学的理论必然是一个开放的能够有效指导行为过程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新期待的理论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方法来达成思想理论建设的目标要求,即有效性。再次,结合思想形成的实践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建立思想理论建设有效性的科学评估体系,即制度化的可量化的教育评价过程。

    由此,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建设学习型政党包含以下要求:一是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即思想文化的先进性。思想理论教育过程要能整合各种社会思想,兼容并引导思想发展的方向,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拥有良好的政治流通的条件和机制,保障党对政府、市场、社会的领导与管理。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形态,就是民主框架下社会与公共权力的互动过程。思想理论建设要能够借助媒体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沟通,提供条件和平台保障民众的利益诉求。公共权力主体要能够有效获取信息并用以指导决策。从政治运行的角度看,民主政治就是各种与政治有关的信息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流通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政治流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5]思想理论建设要能够创新流通机制,通过民意的有效表达和疏导确保运行顺畅。三是吸纳和培养优秀的干部队伍,以凝聚力量,促进目标实现。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意识形态引导,能够将社会成员的力量聚拢在一起,服务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心工作和纲领。而有效的思想教育过程,能够实现社会成员对共同理想的认同,进而达成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目标。四是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既包括了前述的各种制度机制和理论建设的科学性,也包括了党的思想整合过程要能够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现对社会过程的介入和引导,促进社会发育。社会作为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能够建构社会良序,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理念,即要通过对社会发育的引导,使社会组织和个人明确自己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服务他人。五是学习型政党要能够引领学习型社会发育,保证教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我们知道,政治发展的实质是政治体系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过程,主要包括政治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政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政治文化从冲突到适应等的演化过程。因此,思想理论建设需要从复杂社会的实践出发,培育现代政治意识,在维护中央权威的过程中推进社会民主发育,并引导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健康的政治人格。这将有助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六是学习型政党要能够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使得党的基层组织能够不断创新,以更好地实现并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七是学习型政党要能够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个过程不是由思想理论建设本身来完成的,而是为党和政府引导社会过程,实现对社会及经济生活的有效干预,为建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思想引导和利益协调。

    2.推进执政党的理念发展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逻辑元点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我们说党的建设的理念要适应实践的发展,用改革的精神重新审视现有的党的建设的理念,用实践的标准去梳理它,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胆继承,科学扬弃,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党的建设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这个过程也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科学把握的过程。之所以说理念发展是党的建设与理论创新的元点,是因为思维的创新和理念的变革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理念上的转型困境源自于我们对既有社会过程的适应和对于外部环境变迁的不适应。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要求执政党着眼于始终走在社会前列的先进性要求,从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出发,建构与时俱进的党的建设的原则、理论和方法。

    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是继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具的理念,还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民性、普遍性的理念?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党的思想宣传是需要坚持社会同构下一元的话语系统还是需要分化的不同的话语体系?一元的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话语歧义现象的发生,为文化的高度整合创造条件。如果同一国家内的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使用不同的话语,国家与社会的整合势必出现困难。但是,从社会治理需求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群体是需要不同的话语系统的。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实践性也需要形成一套区别于革命时期的新的语境表达的话语系统。又比如,过去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把握不准,人们往往用资本主义作为对立的参照物来界定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宣传重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也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开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我们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完善的灌输体系来影响甚至是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开放社会里,思想理论教育能否在有效协调市场与社会力量的过程中,始终保有理论阐述和社会解释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再者,对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如何契合实践?如何针对当前西方政党政治的理念与模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武装和教育引导的有效性?这些理论问题连同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把握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需要划清的“四种界限”的要求,共同构成了对思想理论建设的新要求。而在实践中,理念的分歧是很容易导致社会过程发生变化的,也是能够改变党的运行框架的。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廓清。

    党能否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是衡量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过程可以视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也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衡量和评价标准是与当下人们的政治认同相联系的。要实现政治认同,党要能够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时,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要能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同的前提是有效的沟通机制。政党自身的统合能力、对社会的动员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和实现人们利益需求的能力需要通过沟通与认同来达成。

    把握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还应包括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大众化的宣传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有规范的科学的概念和逻辑,会有纯粹学理的分析框架,这本身也是作为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石。科学化本身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科化。不是说理论要抽象到人们难以理解的地步,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研究的独特话语,并且这个研究性话语能够与老百姓的生活话语对接,避免这样一个实践性、现实性的过程变成空洞抽象的说教。同时,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建设过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能够掌握群众、动员群众,要能够培育认同、凝聚力量,就需要将这些理论大众化,将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有机结合,将党奋斗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与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满足有机结合,将党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权力运行高效廉洁、党群关系血肉相连、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上来,进而实现科学化与大众化的有机统一。

    3.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增强理论武装的实效性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目的在于教育人们自觉改造世界观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营造有利于人们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优良环境。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努力。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就是要能够在廓清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将党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此凝聚人民意志,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稳定是这个社会治理系统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敏感的神经。按照约瑟夫·熊彼得的观点,社会发展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必不可少的“建设性破坏”,这无疑会加剧我国社会结构调整的阵痛和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一方面体现在要能够把握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能够结合社会心理和人民的发展需要,化育社会意识形态。但是也要看到,这种能力建设“包括但绝不止于学习班和研习营,尽管后者也很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传统上大家都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保障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着眼于有效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尊重基层的创造实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主体:一是普通党员。要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党员和基层干部要善于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既要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又要积极鼓励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创造实践。三是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满足人民需要的一个基础是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创造激情竞相迸发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终身学习的好风气,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范围,形成鼓励学习与成才的机制,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意识形态是政党整合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是我们党60多年来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表明,任何政党通常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意识形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第一项要求是引导人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前,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学发展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要从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出发,加快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整合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政治社会化的核心任务是将意识形态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有效地传送和分配给社会成员,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而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保持与稳固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种认同。因此,党需要通过构建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意识形态,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协调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6.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4]习近平.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9-09-28.

    [5]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8.

    [6]彼得·圣吉.中国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世界意义[N].学习时报,2010-3-1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转自《思想理论教育》(沪)2010年13期第4~10页

责任编辑:刘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