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4月1日,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网站(Royal Society Publishing)刊载了捷克学者卡尤斯·迪德里希(Cajus Diedrich)的文章《“尼安德特人的骨制长笛”:仅是冰河时期斑鬣狗在欧洲洞熊的洞穴中啃食洞熊幼崽骨骸的产品》(“Neanderthal bone flutes”: simply products of Ice Age spotted hyena scavenging activities on cave bear cubs in European cave bear dens)。文章认为,此前在斯洛文尼亚发现的所谓“尼安德特人的骨制长笛”并不是人工制品,而是斑鬣狗啃咬过的洞熊骨骼。 “尼安德特人的骨制长笛”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长笛”本身并不完整,它“取材”于一段洞熊骨骼,上面两个排列整齐的孔洞看起来好像是人工钻成的,其两个孔洞的间距恰好与全音阶序列匹配,因此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 迪德里希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两个洞孔是否是人为钻成的。他设法模拟了在洞熊骨骼上进行人工钻孔的整个程序,但是钻孔结果与“长笛”上的孔洞特点并不相符。而且“长笛”上面的孔洞边缘并没有用石器钻凿的痕迹。此外,迪德里希分析了大量洞熊骨骼之后发现,这种椭圆形的孔洞与当时生活在欧洲的斑鬣狗的前臼齿轮廓能够很好地匹配。斑鬣狗是一种食腐动物,它们经常啃食动物的骨骸以获得骨髓。迪德里希发现,只有幼熊的骨骼上会出现这种孔洞,这是因为幼熊的骨骼比成年洞熊更富于弹性,在压力之下更有可能被击穿而不是破碎。 另外,迪德里希通过对“骨笛”的年代测序发现,这根骨头出现在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后。这也是作者观点的证据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