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在中学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写诗、办黑板报,因为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作家。但1959年春天,一次周口店遗址之行促使王宇信不再做“作家梦”,而是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并被择优录取。1964年春天,王宇信报考了胡厚宣先生的甲骨学商史专业研究生,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 手写填完41956张卡片 “苦得很呐!”与最初决心“大干一场”的心情截然相反,在真正接触甲骨文后王宇信才发现,搞研究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 1973年,《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编辑工作在郭沫若先生的关怀下恢复,为了加快编辑的速度,王宇信等年轻人被吸纳进编辑组。《合集》上版后,所选收41956片甲骨,每一片都需要有一个对应的档案,即做出卡片。包括原著录号、位置、重见号、现藏缀合号、现编号等等,都需填写得清清楚楚。而这项细致又繁琐的工作恰好落在王宇信与同事孟世凯肩上。孟世凯负责对着“账本”逐项念,王宇信则负责在卡片上按项填写,全部41956张卡片都由他们手写完成,其中的韧性和磨砺不言而喻。但是,王宇信谈到这里却充满了感恩。他说:“在《合集》的整理和资料的编辑过程中,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也有所积累、有所学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应该说我现在之所以能做点工作,跟当时的历练是分不开的。没有一开始填这41956张卡片,就没有我今天的研究,这个过程很重要。” 1978年以后,随着《合集》资料整理工作的基本完成,编辑组的成员开始着手甲骨拓片上书稿图版的正式编排工作。“记得,我们为了向1978年召开的科学大会献礼,赶出了第二册样书,并向病中的郭沫若主编报喜,郭老总算在生前见到了这部大书。”王宇信回忆道。直到1982年全书共十三巨册才陆续出齐。谈到参与《合集》编纂的感受时,王宇信说:“其间的酸甜苦辣、困难艰辛鲜有人能体会呐!” 在编纂工作中逐渐成长 1980年8月,在《合集》已出版二、三、四、五、六、七册,其他各册书稿也已编讫时,胡厚宣先生就开始布置并着手下一步《合集释文》的工作,《合集》编辑组的同仁被安排各负责一册《合集》的释文工作,王宇信负责第十册,并被委任为《合集释文》组组长,协助胡先生处理日常工作。直到1984年底《合集释文》初稿基本完成。次年,胡厚宣先生又委以重任,将《合集释文》全部稿件汇总到王宇信处进行校审工作。王宇信深感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便集中全力和杨升南开始了释文稿的总审校工作。在1999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时候,倾注了两代学者心血的《合集释文》终于面世,这部巨著以文字释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赢得了好评,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随着《合集》的出版和《合集释文》的完成,参与编纂工作的一批甲骨学者也逐渐成长起来,王宇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陆续出版了《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中国甲骨学》《甲骨学导论》《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此外,他还参加了《甲骨文字诂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大型合作项目。 王宇信坦言,“《合集》的研究工作和训练,使我们这些人受益终生。” 让甲骨学冷门不冷 为了普及甲骨学,王宇信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他先后发起召开各种形式的甲骨学研讨会,还与当地考古新成果密切结合举办会议及活动,从而使甲骨学更加“接地气”,使文物活起来。另外,为了支持自学成才者的甲骨学研究新成果得以发表,王宇信更是为他们联系出版社,或大力推荐出版,尽力推动甲骨学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甲骨学未来的发展,王宇信建议,应当普及甲骨学的文字考释成果,出版甲骨字规范字典,引领甲骨书法发展的正确方向。扶持和吸引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甲骨学研究工作,使甲骨学后继有人。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让甲骨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 虽年事已高,但王宇信目前依然乐于奔波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对于他来讲,研究甲骨文已成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当前,在王宇信的带领下,安阳市一些退休老同志,不少人自学成才,依然在传承和弘扬殷墟文化的一线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些守护殷墟文化的“志愿者”共同努力下,《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文化大典》将要付梓问世。王宇信笑称:“有人说我们是‘老弱残兵’,老是对的,我们全是已退休人员。弱,是一些吸收进来的年轻人,今天看起来很弱,但明天他们就会和我一样的强!是老弱,但不是残兵,我们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展示殷墟文化之大成的著作,由我们这群人完成了!” 王宇信对下一代接班人更是充满了期望:“我的老师曾讲过,只要肯干、肯学,努力、坚守,都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甲骨学研究新百年的再辉煌时期已经到来,年轻人要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