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显恩,1937年生于海南临高,是徽学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社会研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在晚辈后学眼中,他是严师,对学生提携有加,因此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叶老”。如今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叶老仍然思维敏捷、神采奕奕。谈起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说,这既得益于碰到良师,也有赖于社会发展的机遇。 走进社会经济史 1962年,考取研究生的叶显恩被中山大学梁方仲先生收入门下,由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梁方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利用地方志、档案、族谱等非正史资料研究王朝制度和地方历史最成功的学者之一。叶老回忆道,他曾多次到梁先生家中求教,每次梁先生总会和学生畅谈许久。梁方仲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学问的执着,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梁方仲给叶显恩选定徽州佃仆制作为研究方向,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梁方仲要求叶显恩饱读学术著作,对史料要了若指掌,搜集务必完整,注意实地调查。这些都成为他之后做研究所遵循的规范。1965年,梁方仲带叶显恩赴北京查阅资料。在老师的引荐下,叶显恩遍访吴晗、严中平、李文治、彭泽益、许大龄等当时名扬海内外的明清史学者。随后,他南下安徽查资料做调查,白天做访谈,晚上为了省钱住在农民家里,这让叶显恩增加了对徽州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与田野经验。 探索“区域体系”理论 1980年,中美史学界在北京召开学术交流会议,作为与会的代表之一,叶显恩提交了《关于徽州佃仆制的调查报告》,这是他以1979年再赴祁门和休宁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基础写成的,获得与会学者的赞誉。《中国社会科学》在翌年的第一期刊发了这篇文章。之后他对明清时期徽州农村社会的商业资本、宗族、土地等问题进行总体考察,并由此出版《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这部著作被视为徽学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展开徽州地域社会研究的同时,叶显恩开始致力明清珠三角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体系”理论思考,他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和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近代华南农村社会研究”,把江南与华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相结合,开拓出新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每年都要到珠江三角洲调研,和他一起做调查的有哈佛大学的华琛、鲁比、孔飞力,杜克大学的穆素洁等人。他和牛津大学的科大卫、耶鲁大学的萧凤霞共同主持了有关番禺沙湾、三水芦苞、南海沙头的调查工作,也是香港中文大学陈其南主持的“华南社会文化形态”研究计划的顾问。 在这种传统和多元的学术交流中,叶显恩和海内外的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者共同进步,他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对外交流中承前启后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先后就北方士民的南迁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的商品性农业、手工业的兴起,水上运输与地方墟市网络,华侨、侨汇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的演进等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30余篇文章。这些论著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史,为进一步探索“区域体系”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倔脾气的“幽篁室主” 叶显恩的居所被称为“水如轩”,书房自名为“幽篁室”。在其书室之外,有隶书藏头诗一首:“幽谷传鞏音,篁鸣啸客临。室寒乏旨酒,主为抚瑶琴。”但儒雅的他也有倔脾气。在他看来,学术只有高下之分,并无官大官小之别。对于当下的学术界,他颇有感慨,“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是不鼓励发表文章的。读书是受学术训练最好的时期,不是发文章的时候。”他也曾做过期刊的外审,毙稿也不客气。“当今的论文作学术史回顾时,不少是前人论文题目的堆砌,根本就没有深入到研究的脉络中。”在他看来,一个学者真正下过功夫、写出有价值的著作,一本专著或几篇代表作足矣,胡编滥造的文章只能给后辈徒增困扰。 现在,叶老仍在关注徽学、珠三角研究领域的动态,这是他近五十年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命题。叶老是海南临高人。他说,长久以来,在海南的族群中人们多强调黎族、汉族、苗族、回族等,却对临高人缺乏重视。这批早在闽南语族群来到海南岛前就已经在此定居的人们,是怎样融入整个群体的?这是历史学家应该回答的问题。为此他带领一批学者开拓了临高学研究。2015年,海南临高学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叶显恩被推选为会长,一批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临高,期待解开临高文化源流之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