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历时久远,是中国政府关心香港同胞、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工程自1964年2月20日动工,于1965年2月竣工。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后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东深工程每年向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讲话中指出,“向香港供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32年对香港供水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 周恩来亲自批示修建东深工程 1962年秋至1963年初夏,香港发生严重水荒,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出供水请求,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决定修建东深工程。当时有歌谣唱到:“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无水荒”,正是香港民众深受缺水之苦的真实写照。1963年5月30日,港英政府发出公告称:从6月1日起实施严格“制水”,规定每4天供水1次,每次供4小时;各街巷公共水喉隔日供水1次。为减轻水荒,港英政府在广东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派出巨轮到珠江口装运淡水;深圳水库在原协议基础上增加60亿英加仑对港供水。为了从长远解决用水问题,港英当局向广东省地方政府提议,研究修建从东江引水补给香港供水的工程。1963年6月10日,周恩来审阅广东省委《关于向香港供水问题的谈判报告》后,批道,“交涉是成功的”,并对向香港供水的一些事项作出安排。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向香港供水谈判问题的批复》。《批复》指出:我们已经做好供水准备,并已发布了消息,而且已在港九居民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应。1963年底,当周恩来出国途经广州时,时任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厅长的刘兆伦受托作了详细汇报。周恩来认真听取了汇报和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意见后,表示同意和批准该方案。 中国政府关心并支持香港用水问题的解决,“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国政府将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该费用是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计委负责同志从援外经费拨出的专款。 江水倒流、高山低首的初期兴建 1964年4月22日,广东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给香港、九龙的协议》。《协议》规定: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于1965年3月1日开始由深圳文锦渡附近供水站供给香港、九龙淡水;每年供水量定为六千八百二十万立方米(折合150亿英加仑);供水期由每年十月一日起至下一年6月30日止,共9个月;香港当局按本协议规定交付水费,水费标准每一立方米人民币一角(折合每一千英加仑人民币四角五分五厘)。当年需要供水量不足规定的年供水量时,亦按规定的年供水量计算水费,所余水量不能留作下一年度取用。1964年2月20日,东深工程动工兴建,工程全称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它是实现北水南调的一项宏伟工程。 东江水经新开河引至桥头(东莞市境内),然后经抽水站逐级通过渠道及石马河把水位提升共46米,流入雁田水库,再跨流域流入深圳水库,最后由1.4米直径3.5公里长的压力钢管输送到深圳三叉河交水点由港方接收。工程安装抽水机33台,总装机容量6975千瓦。除首要向香港供水外,工程还灌溉沿线农田11.89万亩,排涝农田0.62万亩,向深圳镇(当时是宝安县城所在的一个小镇)供应生活用水每年73万立方米。从工程的实施来看,工程采取现场设计和施工密切配合,广州动员了知识青年,东莞、宝安、惠阳动员了农民,沿工程沿线全面铺开。全国14个省、市及广东省近百家工厂赶制各种机电设备,调给物资,交通部门积极配合运输。经过紧张施工,并克服多次台风暴雨的困难,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包括240万立方米土石方和10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在内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使用经费3584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557.58万元,安装工程117.56万元,设备价值573.83万元,其他费用334.97万元。 1965年2月,东深工程经验收委员会验收。2月7日,香港工务司邬利德等3人参观东深工程后,邬利德表示这个工程是第一流的头脑设计出来的,对我国制造机电设备很赞赏,对高速度良好质量建成工程表示敬佩。2月27日,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东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落成典礼》,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了两面“引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的锦旗。3月1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在深圳水库红楼为供水香港举行开闸放水仪式,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 与时俱进的历次扩建与改造 自东深工程初期工程竣工后,工程运转正常,设备完好。但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深圳特区的设立与发展也是东深工程一再扩建的动因之一。 一期扩建工程(1974年3月-1978年9月)主要包括深圳水库扩建钢管以及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扩建两部分。1973年11月5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扩建工程处”成立,主要负责深圳水库扩建供水钢管。1976年3月21日,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主要负责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扩建工程。一期扩建深圳水库供水钢管工程,完成总投资351.42万元,于1975年12月底完成,实际投产时间为1976年10月。一期扩建工程雁田水库至桥头8级抽水站和新开河工程于1978年9月完成,完成总投资1132.35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704.65万元,设备价值150.92万元,其他费用76.78万元,给地方补水节电费用200万元。 二期扩建(1981年10月-1987年10月)的根本原因仍然是香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1979年香港人口增加到492万多人,生产总值达到1070亿港元。港英当局虽然采取了增建贮水塘,建造海水淡化厂等措施,但海水淡化成本比东深供水费高6倍,水源仍不足。因此,港英当局再次提出增建供水要求。1980年5月14日,双方签订《关于从东江取水供给香港、九龙的补充协议》。从二期扩建工程的成效上看,自1981-1987年,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开挖土石方302.14万立方米,回填土方78.26万立方米,砌石方9.67万立方米,混凝土26.78万立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2.69858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1.160482亿元,安装工程719.40万元,设备价值1795.51万元,其他费用1.286614亿元。二期扩建工程的特点是不仅要在施工期间继续供水,还要逐年增加供水量,而且必须不影响沿线农田灌溉,二期扩建工程使对香港供水能力达到初期工程的9倍。施工期间对香港供水量不断增加。1987年,年供水量达4.32亿立方米,超过1980年5月签订的供水补充协议的水平。 三期扩建(1990年9月-1994年1月)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的。这次扩建既是香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期扩建工程路线长,工程量大,工期短,要求边供水边施工。工程由广东省水利水电厅实行总承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办法,经过3年4个月,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高质、安全,提前一年完成”的要求。这期扩建工程的措施包括,全面扩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总装机33台共48950千瓦,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3200千瓦以及相应输变电工程,年供水能力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工程供水能力的10倍。向香港年供水能力为11亿立方米,向深圳年供水能力为4.93亿立方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2000年8月-2003年6月,东深工程实施了供水改造工程。此次供水改造工程与前三次扩建工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三次扩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向香港、深圳等地供水总量,而此次改造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水质,实现“清污分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深工程供水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为彻底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经规划论证,立项审查,并报国家计委批准,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根本性改造,建设专用输水系统,实现清污分流,改善供水水质,并同时适当增加供水能力,解决深圳和东莞沿线地区用水需求。” 自1965年3月东深工程开始向香港供水至今已经38载,历经3次扩建、一次改造,在共和国史上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工程初期工程使用的是周恩来总理亲批的对外援助专项资金,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命之水。周恩来亲自批示修建的东深工程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紧密联系的枢纽,是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见证。东深工程向香港供水体现出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香港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作者简介:孙翠萍,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田粉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