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此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如果脱离了对整体与区域关系的把握,缺乏对这种不平衡发展的认识,则容易失之偏颇。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更是如此。辽宁是中国工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果以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萌芽作为辽宁现代工业化初兴标志、以21世纪前10年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作为辽宁进入工业化后期标志,辽宁工业发展历史长达12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辽宁的工业发展历史,在1948年东北解放前,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工业的烙印,给新中国留下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工业废墟;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的工业发展,则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腾飞、改革开放前期的“东北现象”、新世纪振兴转型三个阶段。 辽宁一百多年来的工业经济史,不仅浓缩了迄今中国工业经济的全部发展阶段,而且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表现得比较充分:既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先天不足的近现代工业经济萌芽,又有殖民地经济下畸形发展的工业经济缩影;既是新中国前30年计划经济的典范,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转型的范例。因此,研究和认识辽宁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于总结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至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辽宁工业经济史》(鲍振东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是一部时间跨度长的专门论述辽宁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专著。除了通过传统的纸质资料,如辽宁统计年鉴、辽宁年鉴、相关的文史资料、报刊书籍之外,还通过碟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搜集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而且还通过历史事件经历者口述、实地调查与座谈等方式,力求把握对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感。 《辽宁工业经济史》揭示了不同时期辽宁工业经济的生产力形态及其物质条件,以及在既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经济体制及其政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反作用。该书主要采用经济史研究通常采用的实证方法,即从经验入手,注重以系统的史实考察作为依据,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横向与纵向、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研究。同时,该书还借鉴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一些比较直观的计量分析方法,将历史资料和数据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处理,使经济现象的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此外,该书还从全国经济发展的视角,将辽宁作为全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以便更确切地反映辽宁工业经济的特性。通过上述史观和研究方法,该书探讨辽宁现代工业经济产生、发展过程,并给出未来发展的路径趋势。从经济史研究领域对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开拓辽宁老工业基地问题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把握今天辽宁工业发展的阶段、动力和特征,辨析其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依据和历史取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