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青金之路”由兴转衰 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建立阿卡德王朝,定都阿卡德城,两河流域的政治中心由南部转向中部和北部,青金石贸易也随之从南部转向北部,尤其集中在阿卡德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时期,南部乌尔遗址出土的青金石物件明显减少。但是,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112—前2004年)的建立,两河流域南部的青金石贸易再次繁荣,出土的乌尔第三王朝经济文献记载了大量相关术语。 大概自早王朝晚期起,青金之路除途经伊朗高原的陆路贸易外,还开通了从印度河流域经印度洋、波斯湾到两河流域南部的海上国际贸易。在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中,经常出现三个外国地名:狄勒蒙(今巴林岛境内)、马干(今阿曼境内)和麦鲁哈(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或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内)。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首先被运到印度河流域的麦鲁哈,然后经马干、狄勒蒙,最终到达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可见,公元前3千纪,青金之路总体可分为两大商路:一是北路(陆路),从阿富汗经伊朗高原到达两河流域;二是南路(水路),从阿富汗先到印度河流域,然后经印度洋到波斯湾,最终到达两河流域南部。然而,随着公元前18世纪中叶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突然衰亡,南路的海上贸易告以中止。青金之路仅余北路(陆路)一线,一直延续至新巴比伦王朝时期(前626—前539年)。 玉石文化与青金文化共辉映 在加喜特巴比伦王朝时期(前1595—前1155年),青金石是重要的王室礼物,国王或将其赐给大臣,或作为国礼赠送给埃及法老。比如,公元前14世纪埃及的阿马尔那书信有青金石从两河流域运抵埃及的大量记载。米坦尼(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国王图什拉塔曾经把大量镶嵌着青金石的黄金珠宝赠送给埃及法老,有时甚至赠送青金石原料。此外,据赫梯王室书信记载,巴比伦当时是重要的青金石贸易中心。 富有阶层对青金石的垂爱使得青金石贸易利润惊人,不过,开采、加工和运输青金石十分艰难,费时费力。公元前2千纪下半叶,出现了人工仿制青金石,俗称“蓝玻璃”。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文献将天然的青金石称为“来自山上的青金石”, 人工仿制的青金石则被称为“来自窑炉(烧炼)的青金石”。人造玻璃虽然在品质与色泽等方面不如天然青金石,但成本小、价格低,可以满足中下层人的需求。阿富汗距离两河流域有3000多公里路程,在古代进行长途运输十分危险,且成本很高。因此,两河流域的许多青金石不是通过商业贸易得来,而是来自于战利品和外邦进贡。据新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萨尔三世和阿萨尔哈东的王铭记载,伊朗中西部的米底部落曾经向亚述进贡青金石,米底的青金石则来自阿富汗巴达赫尚地区。 波斯帝国时期(前550—前330年),波斯成为青金石贸易中心,青金之路与著名的波斯王路(波斯御道)重合。波斯帝国将之前的国际贸易变为帝国内部的地区贸易,通过青金之路加强了各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沟通古老东方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交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西段路线与之前的波斯王路及青金之路相重合,东段则对应于更早的玉石之路。古代中华文明的玉石文化与两河流域的青金文化一道,成为古代东亚与西亚文化交流的灿烂花朵。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