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萧梁官班制渊源考辨(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历史研究》2013年4期 杨恩玉 参加讨论

    三、萧梁制定官班制的文献依据
    萧梁官班制包括流内十八班,流外七班,三品蕴位及勋位,州职六班,郡职十班,县职七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十品二十四班,不登二品将军十四号八班,施于外国的一百九号将军十品二十四班。而且同班内的官职按照优劣排列。这一名目繁多、编排细密的制度能够顺利出台,不仅由于它有前代的迁转“班例”可以遵循,还因为它有历代的选簿文件与官阶著作可资参考。齐末的相国萧衍给齐和帝的上表中说:“前代选官,皆立选簿,应在贯鱼,自有铨次。”(73)这说明为了选拔任用官员,以前就存在关于官职迁转顺序的“选簿”。只是这些迁转仅是零散的“班例”,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而有条理的制度。从历代官制文献的性质与内容考察,我们的确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证据。
    “荀勖欲去事烦,唯论并省。定制成文,本之《晋令》,后代承业,案为前准。肇域官品,区别阶资,(范)蔚宗选簿梗概,(苟)钦明阶次详悉,虞通、刘寅因苟氏之作,矫旧增新,今古相校。”(74)荀勖撰的官制著作所依据的《晋令》,大概是吏部尚书李胤修定的《晋选吏令》。“李胤为吏部尚书,正身率职不桡,故能行其所见,遂刊定选例,而著于令。”(75)张鹏一正确指出:这是李胤对晋初制定的《选吏令》的修订,其内容是“内外官职选任之重要也”;至萧梁有《梁选簿》、《勋选格》与《吏部用人格》。(76)张先生在《晋令辑存》的《官品令》收录《北堂书钞》卷61所引《晋令》:“晋承汉;置五校尉,为宿卫军,各领千军。晋初诸王起家多为之。”(77)在《门下散骑中书令》收录有“中书通事令史,限满,得补殿中侍御史”。(78)这似乎不妥。按照其内容,似乎都应该归入《选吏令》。晋朝不仅存在官职迁转的“选例”,而且出台“选例九等”制度。淮南相刘颂上疏说:“官久非难也,连其班级,自非才宜,不得傍转以终其课,则事善矣。”后来他执掌人事大权时,将此建议付诸实际行动,“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罚。贾郭专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79)始平王文学李重上疏推崇该制度说:“建树官司,功在简久。阶级少,则人心定;久其事,则政化成而能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以为选例九等,当今之要,所宜施用也。”后来由于“阶级繁多,重议之”。他说:“百官等级遂多,迁补转徙如流……夫阶级繁多而冀官久,官不久而冀理功成,不可得也。……臣以为今宜大并群官等级,使同班者不得复稍迁。”(80)如阎步克所言:“‘九班’的不成功努力就反证了当时的‘阶级繁多’”;“西晋的‘阶级繁多’,大概包含着错综交织的等级结构和迁升路线”。(81)西晋流产的“九班之制”,石赵政权凭借强大的皇权付诸实践。皇帝石季龙下书:“吏部选举,可依晋氏九班选制,永为揆法。”(82)上述的“班级”、“阶级”、“等级”,显然都是指官职迁转的阶次。由制定者为吏部尚书可知,“选例九等”、“九班选制”顾名思义是一项选拔任用官员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将官职分为九个等级。它由众多具体成例组成,所以称“选例”。西晋官员的“迁补转徙如流”并且多在同班内迁转,与官班制下官员“多更互迁官,未必即进班秩”,(83)如出一辙。这再次证明梁官班制与西晋官班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宫崎市定认为,梁十八班制“无疑是在刘颂九班制的基础上制定的”。(84)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十八班制是沿袭西晋以来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众多班次而成,而不是来源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的“九班选制”。“九班之制”流产的主要原因不是“贾郭专朝”,而是它旨在“令百官居职希迁”的精神,与“仕者欲速”、“迁补转徙如流”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对此宫崎市定进一步指出:“一岁数迁是名流贵族所夸耀的……担任的官职越多就越是名门。”(85)因此,适应士族官僚的需求,在九品官制之外,逐渐形成官职迁转的众多阶次。李胤修订的《晋选吏令》依然由众多的“选例”组成,因此荀勖对它进行一番删繁就简的工作,主要内容仍是“区别阶资”的官阶。萧子显认为它“肇域官品”即由官品划分而成,显然是错误的,充其量它参考过官品而已。
    《隋书》记载有“《百官阶次》一卷”与“《百官阶次》三卷”,(86)但未注明撰者。据《旧唐书》可知,前者的作者为范晔,后者为荀钦明。(87)两书的内容、卷帙、作者都与上引《南齐书·百官志》“(范)蔚宗选簿梗概,(荀)钦明阶次详悉”的记载相一致。刘宋时代不仅存在官职迁转的“班例”与官阶著作,而且在政治实践中存在官职迁转的选簿。宋末萧道成迁领军将军,领南兖州刺史、镇军将军,故作谦让,褚渊与袁粲劝慰他说:“今以近侍禁旅,进升中侯,乘平随牒,取此非叨。济、河昔所履牧,镇军秩不逾本,详校阶序,愧在未优,就加冲损,特亏朝制。”(88)阎步克正确地指出:“‘乘平随牒’之‘牒’,就是记载‘阶序’之‘牒’”,“是指记载阶级的官簿”。(89)“《宋百官阶次》有员外郎,美迁为尚书郎。”(90)这都足以证明,《百官阶次》和《宋百官阶次》的性质、内容皆与《梁选簿》相一致。
    萧齐中军参军王颢讲述其父长水校尉王珪之所撰《齐职仪》的内容:“等级掌司,咸加编录。黜陟迁补,悉该研记。述章服之差,兼冠佩之饰。”(91)《齐职仪》“黜陟迁补”的内容,与梁官班制“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92)完全吻合。此外,它也有士庶起家的内容。例如,“《齐职仪》:‘太祝令,品第七,四百石……用三品勋位。’”“《齐职仪》:‘每陵令一人,品第七,秩四百石……旧用三品勋位,孝建三年改为二品。’”(93)《齐职仪》关于士庶起家与“黜陟迁补”的内容,与梁官班制士庶起家与官职迁转的性质是一致的。
    李胤修订的《晋选吏令》、荀勖“区别阶资”的著作、范晔的《百官阶次》、苟钦明的《宋百官阶次》、王珪之的《齐职仪》等历代“选簿”文件或官制著作,在性质、内容上与《梁选簿》的一致性,证明它们是萧梁制定官班制的主要依据与直接材料来源。《隋书·经籍志二》记载的“《陈百官簿状》二卷”,无疑是由《梁选簿》继承发展而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官班脱胎于朝班。宫崎市定说:“‘班’原来是指朝廷中的座次,宫中的座次表示地位的上下,同时也表示晋升的顺序。”(94)阎步克指出:“朝位的基本运用原则就是以‘居前’和‘居后’定尊卑。”(95)而梁官班制“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班即阶也。同班以优劣为前后”。(96)朝班与官班可谓若合符节。据此不难推测,官班是由朝班演变发展而来。事实证明此言不虚。吏部尚书“历代班序常尊,不与诸曹同也。……自魏至梁并第三品。梁秩加至中二千石;后定十八班,班多为贵,吏部尚书班十四,诸曹尚书班十三”。(97)这说明历代的吏部尚书由于权势显要,在朝堂的座次比其他诸曹尚书尊崇,因此在官班制中吏部尚书高诸曹尚书一个班次。但自曹魏至陈朝,包括吏部在内的各部尚书皆为第三品。在官班制中,“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98)“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拟古上公,非勋德崇者不居。次有大司马、大将军,是为二大,并典司武事。次置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99)太师即南朝的太宰。这八个官职的前后位次与梁十八班完全吻合。北朝这些官职的朝堂班次与南朝一样,都是两汉魏晋以来逐步形成的。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位在司徒上”。太傅“位在三公上。……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100)阎步克正确指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它们在禄秩方面也许彼此无别,但朝班方面却存在着太尉居首、次为司徒、次为司空的位次,从而形成了司空升司徒、司徒升太尉的迁转之序。”(101)“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102)“晋初……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秩增三司,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103)这都足以说明,官班是由朝班演变发展而来。历朝的官阶往往被称为官班,晋“九班之制”与梁官班制也以班为名,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梁官班制是在九品官制之外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项官阶制度。两汉时期形成的官职迁转“故事”,魏晋以来适应门阀士族的需求迅速发展为数量繁多的阶次。萧梁将前代官职迁转的“选例”、“班例”加以归纳提炼,简明而整齐排列,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形成官班制。而官班又是由朝班演变发展而来。因为梁官班制由魏晋宋齐的官班继承发展而来,从而成为认识魏晋南朝官制的重要依据。
    附识: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极富指导性的意见,促进了文稿的修改完善,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