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陈云心系群众二三事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朱佳木
    


    作者简介:朱佳木,中共党员,研究员,江苏南通人。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75年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理论组工作。1977年任胡乔木秘书。1980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简报组工作。1981年任陈云秘书(1982年2月起担任陈云办公室负责人)。1985年任天津港务局副局长。1987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90年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先后任综合组组长、室务委员兼秘书长、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1999年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2000年12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现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之一),中俄友好协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会长。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陈云年谱》(主编)、《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专著)、《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论文集)、《地方志工作文稿》等。
    

 


    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既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发动群众的法宝。陈云同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以后,总是强调要注意改善民生,要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从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去做工作。上世纪80年代前期,陈云同志还担任着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但已经摆脱了日常工作,处于中央领导的二线。可是,他对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仍旧十分关注,只要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有关领导或有关方面解决。那时,我正担任他的秘书,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封特急件
    

    陈云同志看《人民日报》很仔细,每天都要从第一版看到第八版。他说,这对于他来讲等于是休息。1982年5月25日,他看到前一天《人民日报》第八版上刊登的《首都儿童看戏难》一文,把我叫去说,这篇文章是专门写给他看的,因为报社的同志知道他每天看第八版,所以有什么要向他反映的意见,就放在这一版。去年,他们也登过一篇反映儿童看戏难的读者来信,他看到后给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写过一个条子,建议向儿童开放单位内部的礼堂,后来,中央办公厅率先开放了怀仁堂。[1]所以,今年他还要给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再写一封信。说完,他要我先起个草,就说他同意《人民日报》文章的建议,在新的首都儿童剧场落成之前,暂时拨借一个剧场专供孩子们看演出,如果固定一个剧场有困难,可以由几个剧场轮流定期为孩子们开放;另外,提议在今年“六一”节时,全国城镇的所有影剧院和机关、企业的所有礼堂,均应免费向孩子们开放一天。我很快按他的意思把信写好,他看后签了名。考虑到当时离“六一”节已经很近了,他又在信笺上方亲笔写了“特急件”三个字,还在下面画了三个圈圈,以示重要。5月28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联合发出了一份紧急通知,要求全国的影剧院和礼堂、俱乐部在“六一”节向少年儿童开放。[2]
    关心市民的冬储大白菜
    
1982年10月的一天晚上,陈云同志把我叫去,说往年这个时候,北京、天津常发生冬储菜烂菜的现象,今年要早抓,要赶在寒流到来之前把菜卖到老百姓手里,卖不掉的要采取措施保温。菜烂不烂,关键就是几个小时。说完,他把事先写好的一封给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信拿出来,让我尽快发出。信中写道:“霜降已过,11月8日立冬。今年必须避免烂菜。因此,生产、流通、消费这三个环节必须立即组织好。”“大白菜是北京市民当家菜类,因此必须安排在前。”[3]那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居民冬天用菜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随吃随买,而是要在秋菜上市后,到商店把一冬天要用的菜(主要是大白菜)一次性买回家储存。由于菜量大,商业部门往往堆放在露天,如果供应慢了,或者居民购买不及时,寒流一到,很容易发生烂菜。尤其像我这样的双职工,白天要上班,每年到了冬储白菜的时候都很紧张,因此,感到陈云同志提出这个问题真是说到了群众的心坎上。那一年,经过陈云同志的过问,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前召开了各区、县、局和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秋菜供应、储存工作动员大会,还成立了秋菜指挥部,使冬储大白菜供应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基本没有发生烂菜情况。
    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1984年2月,我到陈云同志那里汇报工作。谈完后,他说《人民日报》上反映,现在大年龄的未婚青年很多,这件事与我们这些年宣传晚婚有关,应当由中央书记处议一次,并请一个部门抓一抓。我说,这与“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有关,尤其是一些大龄女青年回城后找不到对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最近,新华社有一份反映这个问题的内部材料,是否可以在上面批一下。第二天,陈云同志把新华社题为《天津市30岁以上未婚青年有六万多,市政府要各级领导关心这些人的婚姻问题》的内部材料,批给了中央书记处负责同志。批示指出:“这个问题不仅天津有,北京和其他地方也有,尤其是女青年方面占的比例很大,是个不算小的社会问题。建议书记处议一下,指定一个部门专门抓这项工作。”[4]后来,中央书记处把这个问题列入了例会议程,并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关心30岁以上未婚青年婚姻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重视和关心这个问题,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要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要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1984年9月,陈云同志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山东益都一位中学教员写的文章,题为《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从中了解到当时高中毕业生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高考的第一志愿。他对我说,这个问题值得重视,教师质量不高对下一代影响很大,日本的中小学教员很受尊重,西德也是这样。他要我转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要重视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要继续想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5]他的这个意见传达后,有关部门迅速召开会议研究贯彻落实问题。几乎与此同时,陈云同志收到了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的送审稿。他在批示中又特别提出,“对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工龄工资,而且要使他们的工资标准,比同等学历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略高一点才好。”[6]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拿出十几亿元,从1985年1月1日开始,为全国几百万中小学教师增加工资,使中小学教员的待遇和地位由此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在陈云同志和我那次谈话中,他还提到他的二女儿,说她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北京郊区县的中学教师,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却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他对这件事是不大赞成的,说希望她“归队”。我把陈云同志的这个意思告诉了她,刚好她那时也在考虑离开机关,重新干老本行的事。陈云同志的话,促使她下了最后的决心。不久,她回到母校北京实验中学当了一名普通中学教员,一干就是20年,直到退休。我想,这件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员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来说,不啻是一道无声的动员令,它比作多少报告、发多少文件都要更加管用。
    《人民日报》要为人民
    

    陈云同志读报有个习惯,不仅注意从中获取信息,而且经常从如何方便读者的角度进行评论。有一天晚上已经11点了,他把我叫去,指着《人民日报》一篇题为《驱除盐碱,还我良田》的文章说:“这篇东西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看了两遍还是没看懂到底用哪几个办法解决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要是文章前面写个内容提要,就可以一目了然。所以,我主张报上的长文章以及重要的评论、通讯等,都应当有提要。这样既可以大大节省读者的时间,又在实际上提高了报纸的作用。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报社领导和编辑要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读者’,‘假如我是一个很忙的读者。’”[7]他还说:《人民日报》很重要,党的政策主要靠《人民日报》传达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如果连我这样每天用很多时间看报的人都看不过来,那些担负实际工作的人就可想而知了。《人民日报》要为人民嘛。这个意见传达后,《人民日报》社很重视,不仅一些长文章开始加提要,而且短文章也越来越多。对此,陈云同志十分高兴,给予充分肯定。但过了一段时间,报上长文章又多了起来。他又让我给报社领导打电话,一方面称赞哪篇社论写得好,哪个专栏办得好;另一方面指出,有些文章虽然很好,可惜长了一些。“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8]
    诸如此类的事情,我在陈云同志身边工作期间还遇到过不少。正是由于陈云同志经常过问一些其他同志不大过问的事,香港一份杂志把他称为“不管部长”。他听说后很感兴趣,要我找出来送给他看看。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共产党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想,陈云同志晚年心系群众的事迹,对于我们理解和做到这些要求,是有巨大启发和示范作用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文章来源:朱佳木《论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146页。曾载于《国风》2005年第5期。

责任编辑:景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