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重视经略西域,中唐后,国家财力困顿,大臣狄仁杰称“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①,主张放弃。明初曾以哈密作为经略西域的战略支点,设哈密卫。嘉靖时,国力衰弱,西域地方势力兴起。兵部尚书胡世宁认为不应因哈密故,“耗我金币,疲我士马,窘我财力”②。明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弃守哈密。清代,回部地方势力数次反叛中央,清为维护国家统一,多次派兵平叛。但朝中有人称“准噶尔弹丸之地,远在极北之区,得其地不足以耕耘,得其民不足以驱使”反对用兵。同治年间,阿古柏攻陷新疆。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新疆乃千里旷地,公然主张放弃,幸赖左宗棠的力主收复之议,为清最高统治者所采纳,新疆才得以保全版图。 长城沿边地区历史上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对峙的前线,属于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自秦经略河套,设置郡县始,汉以来皆十分重视对这一区域的经略。汉武帝时置朔方诸郡,大臣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北宋时,与西夏对峙,宋将夺取了葭芦、吴堡两个战略要地,宋、夏双方为此长年争战,耗费巨大,国力疲弱。大臣王岩叟谓“自有葭芦、吴堡两砦,守之无所得,弃之不足惜⑤。大臣文彦博则奏:“困竭中国生民膏血, 以奉无用之地” ⑥,坚决主张放弃。 南疆与越南为界,明清以来,中越边界亦发生过一些变化。边地多瘴无用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清朝与越南的划界。清光绪年间,清政府与占领越南的法国殖民者续订界务商务条约,但在勘定云南与越南交接的边界时,有两段边界与条约不符,清朝负责此事的人称“猛梭、猛赖一段,荒远瘴疠,弃之不足惜,岑毓英所见相同。至我所必争者, 南丹山以北, 马白关以南, 其中山川险峻,田畴沃美,如能划归中国,既可固我疆圉,亦可兼收地利……将猛梭、猛赖一段准归越界,其南丹山以北西至狗头寨东至清水河一带地方,均归中国管辖”⑦。一些本属中国的土地,因被视为有瘴之故,而被放弃了。 四、余论 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风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平衡。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内地,是客观事实,亦不必讳言。经略边疆,首先是要发展边疆,才能守边固土。历朝有远见的统治者为经略边疆,付出过巨大努力,但多收效于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缘于心理偏见形成的边疆地域形象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们以边疆为穷途劣地,视边疆为畏途,边疆的发展缓慢。时下建设边疆,不仅要大力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更要培植正确、健康的边蹕观,纠正原有的地域偏见,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显然,这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9—2890页。 ②明黄光昇:《昭代典则》卷二六《世宗肃皇帝》,《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51册,第785页下。 ③清王先谦:《东华录雍正一八》,雍正九年夏四月庚子,《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71册, 第476页上。 ④《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2950页。 ⑤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二六《四砦之还》,《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87册,第626页上。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一,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甲申,《四库全书史部》,第320册,第529页下。 ⑦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八三》,光绪十三年五月丙寅,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第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