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本文关于西方文学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均参考张毅著《文学文体概说》一书。 ②“叙事体”,是指具有小说叙述特征的叙事模式;“代言体”则是指具有戏剧表演倾向或者戏剧叙述特征的叙事模式。 ③虽然书场代言体的出现要比书斋代言体弹词早许多,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两者的成长阶段基本一致,这为文章的阐述提供了很大方便,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同时分析两种代言体弹词的发展状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弹词文体分化的阶段性特征。 ④[清]海兰涛撰《绣像倭袍传》,乾隆54年(1789)刻本。 ⑤见《新刻玉蜻蜓》,同治12年(1873)刻本。 ⑥见[清]陈遇乾著《芙蓉洞全传》,道光元年(1821)刻本。 ⑦见《满江红弹词·敬告阅者》。 ⑧[清]程瞻庐著《同心栀弹词》,民国8年(1919)商务印书馆铅印。 ⑨赵景深《天宝遗事诸宫调辑逸》前言。 ⑩明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金章宗时,董解元《西厢》尚是院本模范。在元末已无人能按谱唱演者,况后世乎? (11)焦循《剧说》卷二引《笔谈》所记:董解元《西厢记》,曾见之。卢兵部许,一人援弦,数人合座,分诸色目而递歌之,谓之“磨唱”。卢氏盛歌舞,然一见后无继者。赵长白云:“一人自唱。非也!”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阿尔伯特·贝茨.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张毅.文学文体概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