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寿春的城防体系 寿春作为东晋南北朝战争中的一方重镇,据守此地者往往凭借坚固的城垒来挫败敌人的进攻,这尤其是南方军队擅长的防御战术。由于北方游牧居民自幼从事骑射训练,军队多为骑兵,行动迅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但是“习于野战,未可攻城”。(34)如果南军在平原地带与之对阵厮杀,会使敌人的骑兵得以发挥优势;不如依托城池防守来迫使对方下马强攻,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增大敌人的伤亡,拖延时间以待来援,或者使攻方负担不起人员和物资消耗,因而被迫撤兵。事实上若有可能,双方都会尽量选择适宜于自己的作战方式来进行交锋。如元嘉二十八年(450)北魏拓跋焘攻彭城,遣使李孝伯谓城中曰:“此城守君之所习,野战我之所长;我之恃马,犹如君之恃城耳。”(35) 另一方面,作为南北两方激烈争夺的焦点地区,无论是谁占据了寿春,出于防守的需要都会把修筑城垒当做要务。寿春的城防体系包括寿春城及其近郊的若干小城,这是寿春城市筑垒的主体部分。寿春城依山傍水而建,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言寿州,“其城临淝水,北有八公山,山北即灌水,自东晋至今,皆为要害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曰:“淝水在城北二里,旧引淝水交络城中,故昔人每恃淝水为攻守之资。齐东昏侯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帝数诛大臣,心不自安,乃登寿阳城望淝水。陈太建五年,吴明彻攻寿阳,引淝水灌城。” 寿春城有两重,即外城(郭),或曰罗城;内城,或曰子城。《通典》卷一八一《州郡十一·古扬州上》曰:“寿州,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杜佑自注:“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此说有可疑之处,按春秋战国时诸侯筑城,即普遍采取内外两层的形制,即孟子所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尤其是各国的都城基本上都采用外郭围绕宫城的建筑布局,考古发掘多有验证。另外,寿春在西汉前期曾作为淮南国的都城,也应有宫城和外郭两重。因此,其大小城垒内外相套的设防制度理应出现较早,不会如《通典》所言,迟至南朝才进行内城的建筑。据《水经注》卷三二《肥水》所言,寿春城内原来就有小城,曰中城或金城,刘裕在东晋末年移镇寿春时,又在郭内筑了另一座内城,曰相国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洪水、暴雨的冲刷侵蚀,寿春城郭屡有倾圮。如干宝《晋纪》曰:“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是日大雨,围垒皆毁。”(36)东晋永和五年(349)八月,“(褚)裒退屯广陵。陈逵闻之,焚寿春积聚,毁城遁还”。(37)需要经常对其进行修蕺,才能保持它的完固。例如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30),长沙王刘义欣任豫州刺史,镇寿阳。“于时土境荒毁,人民凋散,城郭颓败”。(38)经过他主持的各项重建工作,“城府库藏,并皆完实,遂为盛藩强镇”。(39) (一)外城 史籍或称为郭、外郭,《管子·度地》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或称郛、外郛,如《初学记》卷二四引《风俗通义》曰:“郭或谓之郛,郛者亦大也”;或称罗城,见前文。郭中的居民亦称“郭人”,《魏书》卷五八《杨侃传》:“萧衍豫州刺史裴邃治合肥城,规相掩袭,密购寿春郭人李瓜花、袁建等令为内应。”城内的空间广阔,可容纳十余万人,如曹魏正元二年(255)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失败,“寿春城中十余万口,惧诛,或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40)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反于寿春,“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余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41)后吴国遣将全怿、全端等率三万众来接应,亦进入城内。 东晋咸和三年(328)七月,后赵石聪、石堪引兵攻寿春,曾经“虏寿春二万余户而归”。(42)如按一户五口的比率大致估算,此时寿春城内的居民也应有十几万人。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拓跋焘率众南侵,“宋南平王士卒完盛,以郭大难守,退保内城”。(43)又,《梁书》卷二八《裴邃传》载:“明年(普通五年),复破魏新蔡郡,略地至于郑城,汝颍之间,所在响应。魏寿阳守将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众五万,出城挑战。”《魏书》卷八《宣武帝纪》景明元年十月,“甲午,诏寿春置兵四万人”。这些史料都反映了寿春城郭之内面积甚巨,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称:“今州城周十三里有奇”,可供参考当时和前代的情形。 寿春外城的城门,据文献所载有以下几座: 1.长逻门。为外城东门,《南齐书》卷二七《刘怀珍传》曰:“泰始初,除宁朔将军、东安东莞二郡太守,率龙骧将军王敬则、姜产步骑五千讨寿阳。……引军至晋熙,伪太守阎湛拒守,刘子勋遣将王仲虯步卒万人救之,怀珍遣马步三千人袭击仲虯,大破之于莫邪山,遂进寿阳。又遣王敬则破殷琰将刘从等四垒于横塘死虎,怀珍等乘胜逐北,顿寿春长逻门。宋明帝嘉其功,除羽林监、屯骑校尉,将军如故。”按《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记载横塘、死虎垒在寿春城东,故刘怀珍等打败叛军后顺势追击,还师停驻在长逻门。 2.象门、沙门。为外城西门,《水经注》卷三二《肥水》:“(渎水)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径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水,水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水。北径熨湖,左会烽水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 3.石桥门(草市门)。为外城北门,《水经注》卷三二《肥水》:“肥水左渎又西迳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熊会贞按:“当是今凤台县城北门,今草市尚在北门内外也。”又云:“石桥门取此石梁为名。”(44) 4.芍陂门。为外城南门,《水经注》卷三二《肥水》:“肥水又左纳芍陂渎,渎水自黎浆分水,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熊会贞按:“芍陂渎自南而北入寿春城,出城入肥,不得至寿春北始入城。且芍陂在寿春南,芍陂门当为寿春南门。渎水在芍陂门右入城,益见自南入城。”(4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