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吴宓与陈寅恪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相知相惜、维持终生可传为佳话的那种忠诚的友谊;傅斯年与胡适的友谊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在这两对关系中,前者在人们看来属于本位文化保守知识分子群体,后者属于与之对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分析此四人及两对之关系,可以考察与透视民国时期不同类型和立场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吴宓日记》记事的系统性、连续性尤其吴宓在此四人关系中的特殊性,为我们考察上述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珍贵的视角。 【关键词】民国学术史;吴宓;陈寅恪;胡适;傅斯年 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如果说有“两对”学人其各“对”个人之间友谊的密切、深厚与牢固极具典型性和相似性的话,那就是傅斯年与胡适的关系,和吴宓与陈寅恪的关系。傅与胡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相知相惜、相援相助、维持终生可传为佳话的那种忠诚的友谊;吴与陈的友谊也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对关系中,后者在人们看来属于本位文化保守知识分子群体,前者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胡、陈、吴曾经留学美国,傅、陈曾留学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胡、傅两人以北京大学师生关系为基础,吴、陈两人以哈佛同学为基础,傅与陈的关系也是缘于在欧洲求学时的同学关系。此外,傅与陈还都与俞大维有同学和姻亲关系。分析此四人及两对之关系,可以考察与透视民国时期不同类型和立场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吴宓日记》记事的系统和连续性尤其是吴宓地位的特殊性,为我们考察上述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珍贵的视角。 一、在美留学时期 胡适与吴宓两人虽然都是美国留学生出身,胡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吴宓留学于哈佛大学,但两人的思想倾向却很不相同。胡适是以主张新文学起家的,终生坚持新文学、新文化。胡适北大的学生傅斯年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大将,五四时期创办的《新潮》也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傅后来从欧洲留学回国从事学术、教育和政治活动的过程中,也始终坚持新文化立场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国民政府成立后傅、胡两人先后逐渐转向支持国民政府的立场,并为当局所重。 吴宓则与胡、傅的立场与道路不同。当新文化运动发起和高潮之际,吴宓正在美国留学,但他对新文化运动采取的是对立的立场。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是有害的运动,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新文化运动及对胡适、傅斯年等代表人物激烈抨击的态度。 吴宓留美时形成的这种态度,首先与他当时的学术交往圈子有某些联系。尤值得注意的是,吴宓于1919年在哈佛新交的留学生陈寅恪给予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影响到他的学术和思想倾向,也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在吴宓的日记中最早出现陈寅恪名字的时间是1919年3月26日,在日记中吴对新结识的陈寅恪大加称赞:“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①陈寅恪是1919年年初到美国入哈佛大学留学的,由陈在哈佛留学的表兄俞大维介绍给吴宓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吴宓日记》第2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页。 【作者简介】翁有为,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所,史学月刊编辑部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