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学 >

从西北方言文献角度考察文化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莫超 参加讨论

    从事语言学史、训诂学、音韵学研究的学者,都深知方言文献的重要性。关陇是周秦发祥之地,也是汉唐政治文化的渊薮,方言也曾作为“通语”的基础方言。就方言文献而言,开山之作——汉代扬雄的《方言》就曾诞生在长安;陆法言的《切韵》也与关中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迄今,不少学者均将西北方言文献材料作为阐释语词音义演变的重要凭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近年来,笔者因承担“近代西北方言文献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西北方言文献基本翻检熟悉。这里,我们从两个西北方言词语入手,对其学术价值试为申说。
    “阿跌多”与“阿得”。笔者注意到《光明日报》2006年7月18日刊登了一篇《“阿得”与陇西李氏》的文章,其中云:
    考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秦王苻坚分使关中氐人十五万户散居方镇,坚送于灞上,诸氐恸哭离别,秘书侍郎略阳赵整因侍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资治通鉴》卷一百四)
    作者认为这个“阿得脂”,“尚未见审音治史者有所考究,疑其即为临洮方言‘阿得’的原形”,“而‘脂’之一音或为原来所有,或为歌者所加,现则完全退化”。然则何以古略阳(今甘肃秦安一带)的原有方言竟变成为临洮的独有方言了呢?“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一个方言之谜,破解之道,恐怕只有借助于中国的古代史实。”作者解释“古代史实”就是略阳李氏豪门的数度西迁将“阿得”一词带到狄道(今临洮),继因地理封闭、语词保守等原因,将“阿得”保存至今。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值得商榷。在刘于义修、沈青崖纂,刊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勅修陕西通志》卷四十五之“风俗·方言”中有一条记录云:“囊囊突突者,背地短人也;阿跌多者,怪叹声也。”明言“阿跌多”为怪叹声,结合《资治通鉴》卷一百四中秘书侍郎略阳赵整之歌的语境,“阿得脂”与“阿跌多”之功能完全一致;从字面看,“得”写成“跌”作为感叹词的拟音并无不妥(“得”临洮话为[dε]音);从语音上看,“脂”与“多”具有明显的联系。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知母字“啄”上古音为t-。在甘肃陇南方言中“啄木鸟”的“啄”就读tuo。“脂”是章母字,而章母字读t声母,这在陕西、甘肃方言中也有很多例证,如“铸造”的“铸”就读t-。所以“脂”在古代很可能读t-。《水浒传》“武松打虎”一节中说“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酒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其中“端的”便是“真的”。“真”是章母字,书中写作端母字“端”,可知章母字读t声母的不独西北方言如此。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条云“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据上述推断,《资治通鉴》中的“阿得脂”应该就是近代方言文献中的“阿跌多”。《“阿得”与陇西李氏》中所谓“疑其即为临洮方言‘阿得’的原形,而‘脂’之一音或为原来所有,或为歌者所加,现则完全退化”之语就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临洮话中的“阿得”是“阿得脂”或“阿跌多”的缩略。这是其一。其二,“阿得脂”或“阿跌多”并非自晋代以后只存留在甘肃临洮一县的口语中,在两百多年前的陕西方言中也有保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