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1月海关总税务司署尽管刚建立,却已开始建立西式的统计和出版制度。该年起陆续出版的各口岸的《进出口贸易统计》(Returns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被看成是海关最早刊行的内部出版物。1863年冬贸易统计的格式逐渐形成,第二年赫德下达通令,要求各关税务司将1863年的贸易统计册送交江海关税务司出版。此后赫德又明确要求:“每个月末,各税务司应向总税务司呈送简短的月报,内容包括当月发生的主要事件、口岸贸易情况、税收摘要、办公支出以及罚没款数额。总税务司要求各税务司对此项工作必须十分认真,使得贸易统计(尤其是汉文格式)各细节都必须准确无误,书写整洁并无涂改。”1865年赫德又下发关于年报的通令,要求各关须在1月31日向江海关税务司递送上一年度的贸易统计报告以供出版,报告力求内容准确和生动。当年,海关总税务司在上海设立了海关印书房(Printing Office)与表报处(Returns Department),负责印刷各关的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1873年10月印书房与表报处合并,并从江海关独立出来,成立造册处(Statistical Department),归总税务司署管辖,仍设在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有序的编印、发行制度。李度、丁贵堂组织编写、1949年5月出版的《海关制度概略丛刊》12种,或许是旧海关所出的最后一批图书。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全部旧海关出版物,不包括各关的日报和旬报,约达1500种,如按照每册五六百页左右装订出版,最多可达650余册。 统计系列 海关内部出版物除了上述六大系列之外,1896年又形成第七系列邮政系列(Postal Series)。此外,还有百余本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编辑或出版,但未列入任何系列之书,被称为“他类之书”。各出版物,原先只使用英文,后来同时用英文和中文,另有一种形式称“华英合璧”,即同一书中一行用英文,一行用中文。1875年以后另有纯中文版《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提供给中央和口岸地区的官员阅读。 统计系列是七大系列中最大的系列,分月报、季报、年报几种,某些重要的海关如江海关、粤海关还有日报和旬报。对于研究者而言以年报最为常用,年报最初分为“贸易表格”和“贸易报告”两种形式,前者提供详细的贸易数据,后者细述贸易进展和影响贸易的各种国内外的因素。1882年以后两者合一出版,称“某年中国通商各口年度贸易册和贸易报告”(Returns of Trade and Trade Reports for the Year ××××)。1882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又下令编撰《最近十年各埠海关报告》。它从1882年编起,每十年编一次,一直编到1931年,共出5期。内容各期不一,但都相当庞杂,几乎是全面详述各关所在省区十年间各方面的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宛如一部区域百科全书。每期十年报告一般多达近千页,以文字为主,少量统计为辅,有时还附有详尽的地图,用以显示关区内的山河、交通、城市、村镇等。 研究近代港口贸易和经济变迁,最重要的资料便是第一系列中的贸易、经济数据和贸易报告。巨量的贸易数据,由于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标准且统计时间长达80余年,可以达到逐年甚至逐季、逐月(江海关、粤海关等在某些时期还可以达到逐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此外,贸易报告的范围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的开埠城市及其腹地区域,反映这些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城市、自然等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全国和大部分区域经济状况最翔实可靠的资料。由于各类数据的关联性,可以利用贸易数据确定口岸城市开埠和海关建立的确切时间,分析中国从洋布、洋纱的进口国到国产机制棉布出口国的替代工业发展历程,以及利用港口贸易的大数据探讨港口贸易网络和不同港口地位的变迁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旧海关出版物整理与研究”(11&ZD0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