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娱乐。扭秧歌、踩高跷、演戏剧,唱各种小调、歌曲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娱乐,深受民众的喜爱。为充分发挥其政治动员功能,各根据地在组织节日娱乐过程中,特别注重营造一种全民狂欢的热烈气氛。“每到一处笙管齐鸣、锣鼓喧天”,“随便到哪里,都看得见歌舞的喧闹”,这种气氛对强化民众的集体凝聚力,激发革命斗志具有重要作用。1943年春节期间,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热闹场景极大鼓舞了民众的信心,他们兴奋地表示:“事变前也没这么活跃,真是快胜利了。”(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册第153页) 优待抗属。在节日期间慰劳军人及其家属,对抗属发放不同数量的优抗粮,开展“赠送年礼运动”,很多情况下根据地领导干部也会到抗属家里进行慰问,一起贴春联、送饺子,共度佳节。这些活动虽不是直接的、正面的战争动员,但这种关心和慰问使抗属感受到革命的无限光荣与自豪,进而影响和带动其他民众的参军热情。 二、节日动员的特点 党和政府积极引导。节日娱乐深受民众的喜爱,但旧有的节日娱乐在内容上与根据地政府宣传和发动群众的需求相差甚远,如传统戏剧多是宣传封建礼教、忠义观念,舞台主角则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鉴于此,党和政府对节日娱乐积极进行引导,每逢节日来临之际,各根据地都要召开宣传会议,或成立宣传委员会,对宣传的范围、内容、方式均作详细规定。1942年春节,晋察冀边区号召,“为了使群众易于接受我们宣传教育的内容,应该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在新年娱乐工作的内容上,应富有教育的意义,密切地联系到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特别是目前我们边区一些中心工作,如实行志愿的义务兵役制、村选、节约生产等等。”(《广泛开展旧历新年的文化娱乐工作》《晋察冀日报》1942年1月30日) 服务时代主题。1937年至1945年的时代主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节庆活动也一以贯之地服务于这一主题。如抗战时期历年的“三八”纪念活动,既关注妇女解放,又服务于抗日大局。1944年2月,山东分局发布《关于纪念“三八”与开展妇女工作的指示》,指出“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口号,动员广大的妇女,尤其劳动妇女,积极参加根据地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主要是纺织生产。”“拥军是与争取妇女解放不可分离的实际任务。”(《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261页) 寓教于乐。抗战时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更是宣传组织动员群众的工具,根据地政府将抗战的革命主题融入节日娱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民众在参与和观看的过程中受到革命教育。如1944年元旦到春节期间,晋绥革命根据地上演的《王德锁减租》,剧中“受苦人要齐心,翻身只有要靠自己”的口号声响起,台下齐声响应,观众说:“要前几年就来演,咱们早减彻底了。”干部说,看一次《王德锁减租》比他们开几天会都顶事。”(《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第114—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