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节日动员(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吴小妮 参加讨论

    民众既是动员的客体也是主体。根据地的节日动员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广的,民众不再是节日活动中的围观者、欣赏者,而逐渐变成活动中的参与者、演出者。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节日文化活动也更注重以乡村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群众,诸如生产、识字、减租、支前和打鬼子等,都编进了戏剧、秧歌、小调和快板书中,“使农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入戏,可以像古代英雄豪杰那样被人传唱,从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当然,农民因此也感觉到了自己抗日行为的意义所在,意识到原来打打鬼子冷枪,摸伪军的岗哨,支前抬伤员,生产交公粮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有如此大的意义”(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三、节日动员的成效
    抗战时期的节日动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唤醒了民族意识,凝聚了抗战力量。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各种节庆和纪念活动,传播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让民众对民族的危机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爱国精神,激励他们纷纷走上拥军支前和抗战的前线。
    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抗战时期,纪念活动是我们党重要的话语方式,通过刊登社论、纪念文章及领导人发表演讲等阐述了党的政策和主张;同时,借助各种节日和纪念活动,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业绩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成就,提高了党的威望,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决心。
    活跃了军民的文化生活,密切了党群关系。丰富的节庆文化,打破了战争带来的压抑和沉闷的气氛,有助于根据地军民放松身心、振作精神。同时,根据地的节庆活动军民同乐,密切了党和群众关系。例如1944年春节,在晋绥抗日根据地,七月剧社为当地军民表演。一位老大娘感慨:“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军队给老百姓拜年,咱八路军和老百姓真是一家人。”(《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第114—115页)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研究”〔13CZZZ0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