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无定所到妥善保存 2008年开始运行的国图《四库全书》专藏书库宽敞明亮,书架上摆着温湿度测控器,工作人员定期投放樟脑丸,为的是让这部传世珍籍能在恒温恒湿无虫的环境中更持久地保存。 “别看现在的保存环境很好,近百年来它的保存可是历经坎坷。”谢冬荣告诉记者,文津阁《四库全书》入藏国图以来,百余年间曾六次搬迁。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为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清政府允准将文津阁《四库全书》调拨京师图书馆,然而从避暑山庄到京师图书馆的路并非坦途。1914年1月,押运到京的文津阁《四库全书》竟被北洋政府内务部拦截,运往故宫文华殿古物陈列所。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闻讯心急如焚。这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晨,教育部役人来云,热河文津阁书已至京,促赴部,议暂储大学校,遂往大学校,待之不至。询以德律风,则云已为内务部员运至文华殿,遂回部。”1915年8月,教育部与内务部交涉,请其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京师图书馆,终得同意。9月,鲁迅、戴克让等前往内务部协议移交办法。历经一年的清点、接收,次年9月,《四库全书》正式入藏京师图书馆。 当时的京师图书馆馆舍在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四库全书》存放于后院西式平房内,保存条件并不好。据晚清藏书家贺葆真的日记记载:“热河所藏书运京后,由内务部移交教育部时遇雨,颇有损伤。在图书馆书箧书架亦多安置不适,宜其无秩序亦见一斑也。”遇雨受损、安置不适,《四库全书》的处境命运成为当时国人的牵挂。 这部书亦承载着一条街道的记忆与荣光。1929年,文津阁《四库全书》随改名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迁到中海居仁堂。1931年春,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新馆落成,文津阁《四库全书》随之迁入这座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此后不久,国立北平图书馆致函北平市公安局,建议将馆前街道命名为“文津街”,获准同意。从此,这条原本并不出名的街道因《四库全书》的到来,成为万千读者心中的圣地。 1988年,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白石桥落成,文津阁《四库全书》迁入新馆。因馆舍设计时未考虑原装书架的尺寸,《四库全书》只能在善本书库外择地另存。2008年5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竣工,为《四库全书》专建两层新库房,面积比先前增加三倍。当年9月初,全部书函搬迁完毕。 “从方家胡同到新馆专藏书库,国图始终把文津阁《四库全书》视为珍藏,它从居无定所到保存条件越来越好,既折射出国家图书馆的百年变迁史,也反映了我国古籍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回首这百余年的风雨,谢冬荣不无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