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推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全体中国人萦绕于心的要事。我们通过严肃地研究、冷静地思考,可以发现现代台湾政要的主流意识是: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是内战造成的;坚决反对“台独”、“两个中国”的谬论;探寻和平统一的路径。他们对于“一个中国”的认同,是十分明确的、可贵的。这正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海峡两岸的问题,既然是内战造成的,那么,就应当由两岸人自主解决,相信两岸人也有智慧能够解决。 关键词:一个中国 认同 台湾政要 现代 作者简介:赵书刚,河南项城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俊杰,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推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全体中国人萦绕于心的要事。我们透过现代台湾政要千差万别的政见,可以发现其主流意识是对“一个中国”的认同。“一个中国”,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分母。这是我们实现两岸对话、交流、合作,乃至推进和平统一的基石。 一、海峡两岸本来就是一个中国 国家主权,是国家之所以为国的根本权利。1648年10月24日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世界各国一直遵守的历史性文件。它确定,各国是不从属于人世间所有上级权威的完全独立的单位,也就是“主权国家”。[1]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一个国家健康生存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此一极有历史意义之事实,本人特向中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194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正式通告:自1945年10月25日起,台湾同胞恢复中国的国籍,隶属于中国主权与法律行使的范围。同时,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节。自此,台湾属于中国不仅得到国际公认,而且在事实上结束50年的殖民地状态,重回祖国的怀抱。 蒋介石的智囊人物秦孝仪在《国父孙先生与台湾》一书的导言中指出,台湾为中国之疆土,故“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2]原台湾省长林洋港说:“台湾向来就是中国的版图。远的不说清朝末年台湾就建省了嘛。假设台湾不是中国的版图,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凭什么资格把澎湖割让给日本?五十年后,日本战败归还给中国,就没有听到国际上有任何国家反对,没有!这表明台湾在领土上是中国的版图。”[3]他还说,日本舆论界总喜欢把2300万台湾人民分为“本省人”、“外省人”,并以此来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其实这个划分法很不正确,所谓“本省人”、大陆人(即所谓“外省人”),除了百分之二台湾原住民外,其他都是汉族,论起血缘、文字、语言、宗教信仰,都是一样同源同根。不同的只是来台湾时间的早晚而已。很多“本省人”同胞也反对台独。他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来谋求统一。 1991年3月14日,台湾行政院通过的《国家统一纲领》明确地提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国土,促进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该纲领认为,两岸统一的四项原则应是:“中国的统一,应以全民的福祉为依据,而不是党派之争。”“中国的统一,应以发扬中华文化,维护人性尊严,保障基本人权,实践民主法治为宗旨。”“中国的统一,其时机与方式,首应尊重台湾地区人们的权益并维护安全与福祉,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4]总之,台湾当局认为,中国的统一,在谋求国家的富强与民族长远的发展,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应当看到,《国家统一纲领》提倡海峡两岸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前提下,经过适当时期的坦诚交流、合作、协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识,共同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还是包含不少积极因素,是难能可贵的。 1997年8月初,香港回归完成后,台湾传出新的主权主张,即:“主权共享,治权分属。”8月16日,台湾陆委会主委张京育在记者会上说:“根据我国(指台湾“中华民国”——作者注)宪政体制,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依其固有疆域,本来就包括台湾及大陆;但在民国三十八年后,治权及于台澎金马地区,我方是以‘一个国家,两个政治实体’看待两岸关系”。[5]在他的心目中,两岸主权属于两岸人民全体所有,亦即两岸人民共同享有两岸主权,这就是两岸主权完整的“一个中国”论;两岸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其治理当然有所不同。实际上,我们冷静地思考,他的主张,与我们大陆所谈的“一国两制”存在着交汇点,含有不少可取成分。 台湾新同盟会会长、陆军上将许历农说:“海峡两岸虽已对峙多年,但两岸均为一个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无庸置疑,不容争辩,于情固属当然,于法亦有所本。”[6]他的表述是非常清晰的,即海峡两岸均属于一个中国,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 二、台湾问题是内战造成的 国家主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绝对的权力。当然,首当其冲的是领土主权。最早提出国家主权定义的法国政治学家让.布丹曾经指出:“主权是在一国中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7]国家主权是完整的,不受委派,也不可分割。同时,它是永久的权力,没有时限。值得注意的是,他主张,主权以一个国家的存在为基础,无论政治制度和政府如何变动,它始终存在。他的这一论点,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特别具有针对性。因此,主权是国家固有的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国家的灵魂。它是国家财产和资源的载体,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关于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前立法院长梁肃戎说:“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之和战与分合,与国家的治乱和分合,具有密切之关系。例如国共之第一次合作(1924——1927),曾使中国由分裂迈向统一,不幸中途分裂,致有10年的内战(1927——1936),并且招致外患,使中国陷于严重的分裂局面。国共之第二次合作(1937——1945),共同对日抗战取得胜利,使中华民族获得复兴的机会。不幸战后再次分裂,致有4年的内战(1946——1949),形成两岸50年来对峙之局。如从历史探索其分合的原因,实为共信与互信的问题。”[8]他明确地阐述了“4年的内战(1946——1949),形成两岸50年来对峙之局”。也就是说,台海两岸的复杂关系,是国共内战的产物。 1950年9月26日,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发表演讲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台湾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夺去的。在二次大战中,苏、美、英都声明战后将台湾归还中国,几个重要文件都承认了这一点,因此台湾是中国的。”[9]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强烈抗议美国的提案,并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使得联合国大会顺利地通过了英国提出的“无限期推迟讨论台湾地位案”,挫败了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海峡两岸的对立相当严重,然而,两岸当局在“一个中国”认同、反对分裂国土问题上的配合还是相当默契的。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认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曾经说“在自己漫长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要说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如果台湾有人宣布世界上有两个中国,我想事情一定会变得相当严重,不但我们的文化生命会立刻紧张起来,整个民族生命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一定会国无宁日。”[10]他清醒地懂得,两岸“大同”,即认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小异”,即“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如果世界上有人制造两个中国,就会危及“文化生命”、“民族生命”、“国无宁日”,这是两岸同胞都不愿承载的致命苦痛。 周书楷先生历经国际沧桑,目睹台湾“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的尴尬之举。1990年8月,曾经担任台湾“中华民国外交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外交领导小组召集人”的周书楷在香港对长子周鸿特等人说:“台湾地方很小,资源缺乏。大陆有12亿人口,台湾只有2千多万。台湾的最好前途,是作为一个省与大陆统一。”他还说:“李登辉搞的实际是‘台独’的那一套”。“台湾如果搞独立,想在国际上得承认是根本不可能的。”[11]他在会见记者时公开批评“连小到地图上都之不出来的地方也去买”,花钱买外交的做法。他在《联合晚报》上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所缔造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大陆所建立的是第二个共和国。未来由两岸人民共同创建的是第三共和国。”他的说法,可以说,是设身处地,包含诸多理智的成分。 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认为,我们的祖先来自大陆,我们从来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由于国共两党内战,一直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愁。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间隙,一直到今天,回荡不已。“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华儿女大家都了解,我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点滴的心血累积成我们常常久久的和平关系。”[12]他既看到“国共两党内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间隙,”“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愁”,又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大陆与台湾的分歧,是“一个中国”框架内的分歧。正是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问题上有着相同的主张。因此,也就具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可能。 三、坚决反对“台独”、“两个中国”的谬论 所谓“台独”、“两个中国”问题,实际上,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人物制造的阴谋活动,违背了中国的根本利益。它必然遭到包括台湾政要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反对。 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坚决反对分裂台湾的活动。1947年12月,他发布讲话指出:谣传台湾人民希望脱离祖国而愿受外国的统治,这一说法不仅是对台湾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中国人们的侮辱。他又指出:战后可能有一些遗留问题须待对日和会解决,但台湾归属问题决不在此列,《开罗宣言》已明确指出台湾应归还中国。失物应归还失主是合乎逻辑的。最后,他坚定地表示:中国坚决反对在对日和会上讨论台湾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六百万台湾人民和四万万五千万大陆的中国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斗争。[13]可见,作为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对于维护祖国主权、反对外来势力干涉,态度是坚决的。 针对“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论”, 1949年5月末,蒋介石坚定地说:“对此一问题(指联合国托管——引者注)最足顾虑,故对美应有坚决表示:余必死守台湾,确保领土,尽我国民天职,决不能交归盟国。”[14]同时,他命令亲信、前外交部长王世杰发表讲话说:台湾乃“收复失地”,不是“军事占领区”。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他特别提醒人们警惕“帝国主义”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控制台湾的企图”。[15]就在“台湾地位未定论”出笼的当天,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蒋廷黻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声明:“台湾在日本投降后,重又为中国的一个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6月28日,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郑重地指出:台湾系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乃为各国所公认;必须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当时,台湾当局明确表示了“台湾系中国领土一部分”、“维护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坚决反对“联合国托管”和“两个中国”的阴谋。1949年6月20日,蒋介石对美国驻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说:“台湾移归盟国或联合国暂管之协议,实际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之办法。因为此种办法,违反中国国民心理,尤以中正本人自开罗会议收回台、澎的一贯努力与立场根本相反。”[16]他对“联合国托管”及其他分离台湾的说法,明确持否定的态度。并且,他果断地换上心腹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职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蒋介石多次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提出的“两个中国”的“停火”建议。1955年2月7日,蒋介石发表《告海内外同胞书》说:“大陆、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中华民国不能容人割裂”,“两个中国的主张荒谬绝伦”。[17]他首次明确反对“两个中国”。1955年2月14日,蒋介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两个中国’的说法,真是荒谬绝伦。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后来,他进一步说:“台湾和大陆本属一体,骨肉相连,休戚与共。”[18]他采取果断措施,严厉地镇压了“台独”势力,使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去活动市场。 亲民党坚定地支持“一个中国”基本原则,从来不认为“台独”是台湾的选项。2005年5月12日,前来大陆访问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致辞说:我们坚定地支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来不认为“台独”应该是台湾的选项,因为那只能带来灾难和战争,它会带给这个地区非常不安的战争阴影;我们亲民党一向主张和平。[19]他强调“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追求民族统一,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新党主席郁慕明于2005年7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说,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在领土、资源方面,能够团结起来,保卫自己固有的疆域,保卫我们自己该有的权益。[20]本着向人民交代、对历史负责的初衷,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的立场。他呼吁,两岸的中国人应当面对新纪元的挑战和契机,两岸的中国人应当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团结奋斗,全力弘扬中华文化,全力发展社会经济。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人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在本世纪结出丰硕之果。 四、探寻和平统一的路径 台湾政要既然承认“一个中国”的底线,也看到两岸分治的现实,就千方百计地谋求国家统一的方略。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三民主义统一说。1988年1月5日,蒋经国立下遗嘱:“经国受国民之付托,相与努力予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业,为共同奋斗之目标。……并望始终一贯积极推行民主宪政建设,在国父三民主义与先‘总统’遗训指引之下,务须团结一致,奋斗到底。加速光复大陆,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大业,是所切嘱。”[21]可见,蒋经国是赞同一个中国,并且愿意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只是,所谓用三民主义路径、光复大陆等,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厢情愿而已。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陶百川在报刊发表文章提出:“三十六计,通为上策”,“三不、三拒”政策急需修正。[22]连国民党有识之士开始转向务实。 以中国文化统一说。1969年,国民党的元老之一陈立夫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邀请从美国到台湾定居。他赞同第三次国共合作,曾经说“我为两岸和平统一确实操透了心,因为自己从未对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失去信心”。1988年7月14日,以陈立夫为首的34位国民党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在首次召开的中央评议委员会上,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提出了一项“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的提案。该项提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的主张。其着力点在于,强调“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会团结统一”,而“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另外,他亲自撰写3000字左右的经援方案,逐个找人联署,石破天惊地提出:在台湾1988年初累计外汇储备的767亿美元中,拿出50——100亿美元,向大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这项提案在台湾引起强烈震撼。陈立夫等人的提案,被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否决。民进党内30多人联名向台湾“高检处”指控陈立夫、赵耀东2人“涉嫌资匪叛乱”。 1999年4月18日,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一周年大会上,荣誉会长陈立夫引用古人的话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谈到两岸关系,他说:“忧国共内战再起,忧台湾问题不能以和平方式解决,忧中国的统一终须诉诸武力。果真如此,那就是两岸中国人的大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23]2001年1月23日,陈立夫书写一幅楹联(由陈大络撰句):“万里版图归一统,十亿生民庆升平。”赠送给《东南早报》,表达期盼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心愿。 事实表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连国民党元老也在寻找共识、探寻和平统一的途径。如果陈立夫先生等人的主张得以实施,一定会对两岸和平统一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民主统一说。1988年3月,胡秋原郑重地向台湾“立法院”提出长达24000字、题为《当前中国根本问题——民主统一》的咨询。他认为:“我观察世界及两岸形势,我愈相信中国人必须在本世纪终结以前完成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基础。”可见,他急切完成民主统一的心情。 1988年9月,胡秋原冲破台湾当局关于公职人员赴大陆访问或探亲的禁令,成为第一位访问大陆的台湾公职人员,并且公开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会面,商谈祖国统一大计。这是难能可贵的。 胡秋原的大陆之行以及关于祖国统一的主张,遭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嫉恨。9月21日,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作出开除胡秋原党籍的决定。 胡秋原作为著名的学者无所畏惧,仍按照原计划前往西安、敦煌、乌鲁木齐等地访问,并且于9月26日在乌鲁木齐发表书面声明说:“秋原一介老儒,平日服膺四为之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提倡三大尊严(‘人格尊严、民族尊严、学问尊严’),八十老翁,除中国之富强,同胞之幸福之外,尚复何求?‘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此即秋原一生为人处世之态度也。”另外,他忠告国民党当局,要“发展孙中山先生之遗志于大陆,勿作株守偏安一岛之计,自误其前途。”[24]表示对李登辉政权处理此事的不满。接着,他继续到成都、武汉、上海、广州访问,并且回到老家湖北黄陂探亲访友,同国民党当局的错误决定进行顽强地抗争。 坚持“九二共识”,实现“三通”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主张,要认同中国这个国家,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回归“一个中国”路线,依据“国家统一纲领”的原则与精神,建立两岸对等的沟通管道,开展各层面的民间交流。进一步建立两岸和平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消除军事对峙与军备竞赛,降低两岸武装冲突的危险。签署综合性的“两岸协议”,建立两岸关系的正式稳定架构。双方建立包括领导人互访、会晤等各种交流的平台。政府各部门进行相互对话,有效、及时地解决两岸问题,使两岸关系正常化,为两岸未来的统合创造契机。[25]他主张催生多赢的两岸。 台湾新同盟会会长、陆军上将许历农说:两岸关系,合则双赢,分则两害。和的起点在谈,希望两岸再度发挥求同存异的精神,肯定“一个中国的原则”,暂时搁置没有共识的内涵部分,展现诚意,继续会谈,共同迈向和解的光明大道。[26] 2006年5月8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演讲时,对两岸议题,提出了“五不”、“五要”的主张。“五不”,即:台湾不会宣布“独立”,不会变更“国旗”、“国号”,不会在“宪法”中列入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不会制造“统独”麻烦,不会有“废除国统会”的争议产生。“五要”即:一、在“一中原则”、“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大陆对话;二、与大陆和平谈判,避免军事竞赛;三、两岸建立共同市场,推动直航,帮助台湾企业提升竞争力;四、扩大台湾“国际参与”;五、强化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马英九关于两岸的政策主张,简而言之就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未来八年两岸关系定调为“不统、不独、不武”,实现“三通”、台湾可以和大陆签定和平协定,结束敌对状态,避免擦枪走火。 英国著名法学家奥本海认为:“自从国际法产生以来直至今天,法国的人格是同一的,虽则它曾经取得、丧失和收复它的一部分领土,曾经改变它的朝代,曾经是一个王国、一个共和国、一个帝国,然后又是一个王国、又是一个共和国、又是一个帝国,而现在,好像是最后地,成为一个共和国。尽管它的情况和外形有过许多重要的变动,但它作为国际人格者的一切国际权利和义务,经过许多世纪,始终是不变的。”[27]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中国尽管因为内战,造成海峡两岸归属不同的政权,但主权是统一的,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确信无疑的。 无论台湾政要与大陆的政治理念差别多大,信仰有何不同,而对于“一个中国”的认同,是十分明确的、可贵的。在冰雪融化之后,必是和煦的春光。目前,海峡两岸已经建立比较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比较正常的政党互动的机制。解铃还须系铃人。海峡两岸的问题,既然是内战造成的,那么,就应当由两岸人自主解决,相信两岸人也有智慧能够解决。 本文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央党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近代以来中国台海两岸的分裂及解决之道”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参考消息》,2002年10月10日。 [2]秦孝仪:《国父孙先生与台湾》,中国现代史丛刊第1集,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9年版,转引自陈奇文、沈骏:《孙中山与台湾》,王功安、林家有主编:《孙中山与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7页。 [3] 《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新世纪东京大会论文集》,日本侨报出版社2001年印刷,第137页。 [4] 纪欣:《“一国两制”在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3——74页。 [5]王晓波:《海峡百论》,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年版, 第309页。 [6]《海峡月刊——柏林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专辑》2000年9月, 第14页。 [7]让.布丹:《论共和国》,转引自刘金质等:《国际政治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8]《中国和平统一研讨会论文集.19999.香港》,台北.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编印,第6—7页。 [9]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10] 张学继、张雅蕙:《陈立夫大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662页。 [11] 《两岸关系》2004年第11期。 [12] 刘方成:《连战与宋楚瑜》,九州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2页。 [13] 《百年潮》,2003年第5期,第13页。 [14] 《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作汇编》,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册,第628页。 [15]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FRUS 1949.voi.IX),第300—301页。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16]《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作汇编》,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册,第629—630页。 [17] 张景旭:《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焦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8] 《百年潮》,2003年第5期,第13页。 [19]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研究部编:《宋楚瑜大陆行纪实》,九州出版社2005年5月,第15页。 [20]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编:《郁慕明大陆行纪实》,九州出版社2005年7月,第137页。 [21] 《百年潮》2004年第9期,第70页。 [22] 《华声报》,1988年12月2日。 [23] 《中国和平统一研讨会论文集.19999.香港》,台北.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编印,第6页。 [24] 张漱菡:《胡秋原传》,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2页。 [25] 连战:《改变,才有希望》,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版,第242—243页。 [26] 《海峡月刊——柏林中国和平统一大会专辑》2000年9月, 第16页。 [27] 《两岸关系》200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田粉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