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文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整理、诠释、借鉴中国汉文古籍(国际上通常称作“汉籍”)中的思想成果。由于历史原因,幸存至今的汉籍不仅存藏于中国大陆,还存藏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还有很多汉籍藏于国外,其中日本数量最多、价值最高,韩国、越南、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所藏汉籍的数量也很可观。这些境外汉籍中,既有中国大陆已经失传的品种,更有中国大陆缺藏的珍稀版本。境外所藏汉籍是对中国大陆所藏汉籍的重要补充,对于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完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对于藏在境外的汉籍,国人向来就很重视。元人杨维桢《铁崖集·送僧归日本》诗云:“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明人褚人获《坚瓠集》三集卷四有“海外全书”一条:“嘉靖间,有人建言,宜乘琉球、日本封王之便,从东南诸外国求徐福所携书。”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有人在从事境外汉籍的回归与复制事业。早在北宋元祐七年(1092),北宋王朝就从高丽迎回过当时国内已经失传的《黄帝针经》。近代以来,黎庶昌、杨守敬等人陆续从日本购回大量珍稀汉籍,并编纂影刻了《古逸丛书》。此后,这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由于汉籍原物的大量回归一时还难以实现,学界提出了“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这一理念,即通过扫描复制的方式,让藏于境外汉籍的高清图像回归中国大陆。对此,境外的各个藏书机构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配合。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这方面的出版物已有100多种,仅大型丛书就有《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日本藏元刊本古今杂剧三十种》《日本现存中国稀见古医籍丛书》《海外珍藏善本丛书》《中国古籍海外珍本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域外诗话珍本丛书》《日本所藏中国稀见戏曲文献丛刊》《子海珍本编》等十几种,这还不包括陆续影印出版的境外所藏敦煌文献及黑水城文献等。可以说,境外汉籍的再生性回归,成绩是很大的,不仅促进了国内文化事业发展,同时也借此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宣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文治的精神特质。这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各自为政、互不相通,造成某些人脉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重复性劳动,降低了工作效率,延缓了工作进程,导致了国家资财的浪费。具体来说就是,各科研机构或项目团队都是根据各自的学术特长、科研方向甚至是科研兴趣来制定各自的科研任务,并根据科研任务的具体要求谋求跟境外的某家或数家藏书机构合作,而各科研机构或项目团队之间缺乏沟通,对于他人的科研计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进程并不了解;同一个境外的藏书机构,往往会有多家科研机构或项目团队与之洽谈合作,这让境外藏书机构不知该跟谁合作才好,无所适从,有时只能干脆一律拒绝。这些问题不仅使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工作难度加大,还会损害国家形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举措解决这些问题。 改变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工作中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的状况,当前尤其需要相关科研机构和项目团队联合起来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以往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措施进行探讨。比如,厘清汉籍概念的逻辑层次和指涉范围,完善境外汉籍调查编目、扫描复制、数据库建设、影印出版的技术手段与学术规范。对这些重大问题都必须尽快讨论确定,以此为基础开展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工作。二是就近期的科研工作交换信息、协调任务,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力求工作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进一步推动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作出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各相关科研机构和项目团队尽快召开全国性的会议探讨并解决有关问题,最终将境外汉籍再生性回归工作提升为国家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相对分散的学术力量联合起来,分工协作,共同在全世界实施这一文化伟业。目前,我国的文化政策越来越有利于古籍整理事业,经费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古籍整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渐增多,学术环境大有改观。但无论财力还是人力,分之则优势不显,合之则能量巨大。总的来看,联合从事境外汉籍回归事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势在必行。 (作者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