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化的切入点 明代,白银从民间自下而上崛起到逐渐成为社会流通领域主币,再到获得国家实际认可,最后进入银本位制阶段并全面渗透到国家财政结构,这一过程不仅是财政结构的变革和财政体系的转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新线索”。 全书沿着财政体系的脉络,解读明代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认为晚明以货币为本位财政体系的确立,不仅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端,也是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而其更为重大的意义则在于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作者将其归纳为六方面的转型:中国货币体系从贱金属铜钱转向贵金属白银本位制,即自由银制转型;中国财政体系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转型;中国传统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型;国家治理的转型;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不仅如此,白银货币化还导致外银大量流入,进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由此与世界连接互动,主动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由此亦可发现,白银货币化所促发的变革是时代巨变,无论从深刻性、彻底性还是持续性(白银作为完全形态的货币长达500余年,至1935年后才废弃)上,都绝非唐宋或宋元变革所能相提并论。 通过对白银货币化进程的研究,作者为晚明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市场萌发→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赋役→财政改革→财政体制转型→国家治理机制转型→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这一解释模式不仅是学术观点的创新,也是研究范式的突破。在这一模式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均需我们深入研究或重新审视,比如,随着财政体制转型和国家铸币权的丧失,国家如何从商品流通的创始者、管理者,转化为依赖市场的需求者?其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地方财政具体怎么运作? 澄清学界模糊认识 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以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该书以白银货币化为切入点,尝试澄清学术界对晚明诸多问题的模糊认识。 首先,对张居正改革进行重新诠释。《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改革的产物,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反映改革情况最可靠、最详备的文献资料”。该书以《万历会计录》所反映的白银货币化问题,作为重新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切入点,认为张居正在白银货币化已占据主导地位情况下,在此前一个半世纪改革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时开启全面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就是编纂《万历会计录》,清丈全国土地,从而推进国家财政全面货币化,为白银货币成为财政主体奠定基础,促成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 其次,试图反驳黄仁宇“洪武型财政说”。1974年,美国学者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黄仁宇在书中提出“洪武型财政说”,并将其“作为明代中国财政保守、僵化、落后的象征”。黄著对相关基础文献数据资料基本上弃之不用,而是仅仅凭借西方经验模式,“采用较为随意的史料撷取与统计估测”,对中国明代财政作了全盘否定。鉴于黄著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为清除其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理论预设对读者的误导,万明女士用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从历史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阐释了“洪武型财政说”的偏狭。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