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张志强 郝琦:延安时期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培植(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志强 郝琦 参加讨论

    三是用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教育青年。由于受家庭出身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再加上世界观的局限,延安时期的一些青年还存在着个人主义的倾向,轻视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甚至看不起人民群众。为了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青年到实践中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教育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并视之为革命与否的标准——“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提出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他还率先垂范,把刚回到身边的毛岸英送到农民家里上“劳动大学”,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四是用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感召青年。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延安之所以吸引众多青年,自由宽松的氛围和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延安交际处成立初期,党中央就制定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接待原则。1939年夏,青年才俊何穆、陈学昭夫妇要离开延安,组织部长陈云亲自为他们送行,并恳切地说:“来延安我们欢迎,一定要走也不勉强挽留。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们还是欢迎。”后来,何穆夫妇又从重庆回到延安,再次受到陈云同志的热情欢迎。初到延安的冼星海,因生活不习惯而负气说:“保证我吃鸡,否则一行旋律也写不出。”但他很快融入了延安,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这比起上海、武汉时虽不如,但自由安定,根本不愁生计,则是那里没有的。”何其芳到延安后不久也有同样的感受:“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我走进这个城后首先就嗅着,呼吸着而且满意着这种空气。”延安的“十个没有”,更是让到访的陈嘉庚得出“中国希望在延安”的科学结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满足革命事业及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创办了30多所各类高校和干部学校,并紧紧围绕革命实践来教授各种知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植工作,帮助青年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坚定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领青年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不懈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青年自觉担当起民族先锋的责任,迅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
     
    (本文系2017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2017C05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