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牍(帛)研究的标准化与国际化问题 涉及简牍(帛)研究理论问题还有两个方面要加紧研究,一个是我说过的简牍(帛)整理研究的标准化问题。中国简牍的整理工作最初是西方汉学家做起来的,德国和法国学者孔好古、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等创建了一套工作程序和释读简牍的符号。后来,罗振玉、王国维在编纂《流沙坠简》时,也制订了自己的方法和一套释读符号。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简牍出土,整理者大都各有各的办法,各用各的套路,虽然也有一些共同的表述方式,但总体上是各自为政的。我提出应当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召集各个有简牍(帛)发掘、保护、整理任务的文物考古单位和有关大学,研究制订简牍(帛)发掘、保护、整理的标准程序,我咨询过负责我国标准化条例制订的机构,像简牍(帛)的发掘、保护、整理,可以制订一个要求行业参照执行的标准化条例。我想到的简帛发掘、保护、整理国家标准大致应包括几个方面:1.制订简帛发掘与保护章程。2.简帛整理领导和工作人员资质认定。3.简帛整理保护研究经费申请与使用。4.简帛整理的时间规定。5.确定简帛整理成果的标准:(1)尽可能清晰的图版;(2)尽可能准确的摹本;(3)尽可能准确的缀合编联、释文、注释。6.简牍整理符号的统一。7.简牍整理报告的出版。希望有责任、有能力的机关和学校多一些担当,挑起这副重担。 第二是中国简牍(帛)研究要搞好国际合作,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现在欧美日韩研究中国简牍的学者人数不少,总数应在百人左右。而欧美日韩,也有自己的简牍要整理研究。所以在简牍(帛)学领域,可以开展的国际合作内容很多。欧洲有罗马时期的简牍,在英国的罗马时期的长城附近温都兰达出土,现在还在不断发掘中,我在大英博物馆也看过陈列,邢义田和旅英华裔学者汪涛都做过考察和介绍。牛津大学一位教授已经出版好几本研究专著。在中欧、乃至东欧也发现过简牍,但报道与研究都很少。东亚地区的简牍数量很大,朝鲜出土简牍都是汉乐浪郡时期的遗物,他们秘而不宣,只有极少数的资料公布,还是由日本学者披露的,如平壤贞柏洞M364出土的简牍《初元四年乐浪郡户口簿》和《论语》。韩国出土简牍时代较晚,也多用汉文书写(可能有韩语音读),属新罗时期的,也有中国典籍。我到韩国参观,发现他们的简牍上就有文字是刻上去的,很受启发,过去以为是古人的推测之词。日本发现简牍数量最多,总数有三四十万,但文献价值远不及我国。他们的整理研究总体比较滞后。东亚的简牍研究亟需协调。我曾介绍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在整理木简、释读文字时采用的一些符号: · 表示木简文字有正反两面者。 o 表示木简上端或下端有穿孔。 …… 表示木简可以缀合,但中间有一字以上的缺失文字。 ┄ ┄ 表示木简纵向有横刻的线条。 □□□ 表示能够确认缺失字数者。 [ ] 表示不能够确认缺失字数者。 ] [ 表示其上或其下残断,推定有一个以上的文字。 ■■■ 表示已经涂抹、无法辨识者。 ゝ 表示虽经涂抹,文字犹可辨识,加于原字左旁。 〔×〕表示原字有误,后重新书写加以订正,将原字置于右侧,左侧加· 号写订正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