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简帛学的史料辨析与理论探求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史研究动态》 孙闻博 参加讨论

    自20世纪初西北汉简发现至今,简牍帛书的重要收获不断涌现。特别是近20年,无论在史料积累,还是学术贡献上,简帛学研究均迈入新境。伴随研究的开展,相关实践与理论的反思、追索,不宜忽视。这里围绕史料把握与理论探求,谈四个问题:习用概念与用语边界;时空涵盖与演进线索;前后历史阶段比较的可能;考古学与层次模式。
    一、习用概念与用语边界。简帛学实践首先直面的是概念、用语,作为问题展开与论证的基点,在使用时需要谨慎。下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以往研究中的一些习用概念是否合适,认识是否可取?简帛用语的边界变化是否需要注意?
    先说前者。在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与张家山汉简中,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等罪徒身份习见,以往多以“刑徒”称之。然而,这一用语实际较少见于秦及汉初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此时期法律用语“刑”,特指施加肉刑。而刑罚序列中,司寇、隶臣妾等附加刑多称“耐”,实多与“完”同义(韩树峰《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故“刑徒”概念恐无法涵盖司寇至城旦舂全部群体。当时法律文献与行政文书更多使用“徒”、“徒隶”、“隶徒”等语词。又如“官奴婢”一语,在秦汉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常被使用。作为与私奴婢的对称,二者区别在隶属关系。然而检诸史料,下面情形值得注意:相对较为多见的“人臣妾”、“人奴婢”等私奴婢称谓,秦及汉初文献很少出现“官奴婢”称谓。地方官府所役使的人身份低于平民群体,主要是“徒隶”。那么,当我们指称当时隶属官府的相关群体时,使用何种用语较为适宜?其与“人臣妾”、“人奴婢”关系又是怎样?就需进一步思考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汉避邦讳,“秦官”应称“典属邦”。汉有属国并置属国都尉,而“典属国”抑或“典属邦”又为动宾短语。故归附蛮夷,习惯上被称为“属邦”。然而,秦及西汉前期,朝廷对归附蛮夷其实很少以“属邦”称之,而是多作“臣邦”。兵器题铭、封泥及传世文献所见秦、西汉前期典属国一职,实际却多作“属邦”及“属国”,后者如此使用,与当时对归附蛮夷的称呼习惯,可相对照。
    再说后者。简帛文献中许多重要语词,边界存在伸缩变动。相较于强求整齐周徧,不妨考虑概念的大小广狭。秦汉赋役制度研究中,“徭”的概念基础而重要。立足当时人使用习惯,我们注意到:“徭”这一语词在具体使用时,存在大概念与小概念,即广狭之别。如“行徭”所显示,不同群体受差使而外出服役,皆可称“徭”。这既包括城旦舂、隶臣妾等徒隶服役,也包括官吏从事吏务。而“徭”除宽泛用义外,又有狭义。狭义“徭”集中指国家正役。秦及汉初,男子傅籍后一般每年服役30天,主要以“月为更卒”行徭,也因需临时兴发。只有注意到“徭”存在大概念、广义指涉,讨论时对史料仔细推敲与区分,才能对小概念、狭义指涉下“徭”的内涵有更好的把握。又如“更”,松柏汉简《南郡卒更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徭律》均出现“若干更”的表述。如果注意“更”同样存在广狭之别,广义“更”泛指轮番进行的供役方式,并将《二年律令·史律》、《徭律》所见“若干更”从《南郡卒更簿》相关讨论中剥离出去,对狭义“更”的分析才会有所深入。秦汉年龄分层有大、小之别。依汉代情形,15岁以上为“大”,14以下为“小”。然而,汉代习惯是否适用于秦,秦代“小”在用语边界上是否存在变化,皆需考虑。秦初以身高傅籍,后傅籍以17岁,年岁较汉代偏低。《秦律十八种·仓律》言“小隶臣”转变为“大隶臣”,是通过“傅”来实现的。秦代又有“小爵”,为未达到傅籍年龄者所拥有的爵位,小爵身份者可单独立户。刘向《别录》有“长平之役,国中男子年十五者尽行,号为‘小子军’”的记述。汉初《二年律令·徭律》还出现有“小未傅者”。由上,秦存在以“傅”划分大、小的方式。“小”,或至少广义一面,包括15岁以上的未傅籍群体。
    二、时空涵盖与演进线索。“学习和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首先要弄清楚时、地、人”(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3页)。平实之语,实为要义。使用简帛文献,需注意材料的时空涵盖。长江中游今湖南地区所见简牍,目前已形成战国至魏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无疑为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区域史探索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不过,开展纵向梳理同时,各简牍群的地域特征与可能的差异性仍需注意。在简帛文献研究中,传统史料与前人论说也多有需要检讨之处。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言职官,何者可溯至更早,何者又不能推及太前,需加留意。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经典地位无可动摇,然所论是否可涵盖秦与西汉前期,不妨斟酌。
    治史向重变迁,留心演进线索的梳理。然就所得,或可反思:我们指出的演变线索,相对历史实际,波动幅度究竟怎样?习焉不察的前后相续下,又或存有怎样的历史暗流?以往开展长时段考察时,于制度演进多有由简而繁的先入之见。这固然受到材料方面的制约。然史料积累在时代先后上的寡多,并非全部原因。随着简帛文献的积累,秦官僚组织的复杂特征已引起学者注意。李学勤提到“秦的职官系统非常庞大复杂,汉初制度虽由之脱胎,但似已多有减省”(《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以往涉及列曹,主要讨论两汉时期,认为地方机构大量设曹在西汉中期以后,而且往往将列曹与诸官不作区分,混一而论。现在利用里耶秦简等出土材料,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溯至秦代,而且有关列曹、诸官的具体情形,史吏、曹吏地位及其关系,也有了重新检讨的机会。秦汉地方行政制度演进中的变与不变及变动幅度,或可再作审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