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集》的编撰经验可为未来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回顾《全集》的编撰工作,有些感悟和经验可为科学史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全集》也有局限性。其一是全书框架有欠缺,名全而实不全。例如,“营造”和“家具制作”并未收录,前者因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均有系列专著,只好暂时搁下。后者本邀请清华美院陈增弼教授担任主编,并拟为开卷之作,但陈教授不幸英年早逝,这一卷也就搁下了。又如,剪纸刻纸、编织扎制等亦因种种原因未单独成卷。其二是侧重于工艺和技法的记述,而于经济、人文与技艺的互动失之过简。这也反映了我国科学史学科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有待于今后改进。 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要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全集》从全国范围物色延请在各领域做出扎扎实实工作、有责任感的学者担任各卷主编,对主编委以全权。这是本书学术质量和进度最重要的保障。 其二,严格按科学精神做事,有明确的编撰要求、编撰体例、学术质量和编撰进度的要求,强调科学性、质量第一,要求进度必须服从质量,不达到质量绝不放行。 其三,实施规范化运作,按规定的工作程序运行。大部分编撰费用均用于考察研究和写作,日常运作和行政开支只占一小部分。在编撰《全集》的二十年间,只开过两次编撰工作会议,绝大部分编撰事宜由执行主编和作者直接交流解决,编委会办公室只设一位兼职人员处理日常事务。 最后要强调的是,《全集》须全,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修订增补和扩编。 路甬祥主编曾说过:“《全集》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一二十年内恐怕不会再编了。但可以效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过若干年修订再版,使之更加完善。”如今,振兴传统工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将学科建设列为要项。如前所述,《全集》现有框架并不完备,文本撰述也有缺失和不足之处。十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和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制定,已积累了大量传统工艺的资料,有些是前所未知或以为业已失传的手工技艺。据此,有必要也有条件修订、增补《全集》,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和续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长远贡献。 (作者:华觉明,系《全集》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