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底,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深刻地指出,由于第一个特点中国是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和第四个特点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敌人的强大和第三个特点红军的弱小,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进而形成了《论持久战》这部著作。这是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一部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反侵略战争问题的标志性著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战略学的代表作。这部著作,有如黄钟大吕,荡除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团团疑云;有如旭日东升,照亮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在对中日双方基本国情和主要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毛泽东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第二阶段,可以名之为战略相持阶段。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关于战略相持阶段的理论,是毛泽东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核心。毛泽东认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至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致信萧子升,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又准确地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战略阶段,而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预见。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的战略预见何以如此准确,毛泽东的战略智慧从何而来?毛泽东曾经讲过,一个革命政党,要领导革命到胜利,有三个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这就是革命理论、历史知识和对实际运动的深入了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战略智慧来源于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抱负,来源于他对中国和世界大局全局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深刻洞察,来源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规律的正确把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