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二十三日,至民国六年七十岁。林纾寿文则下笔较早。“书一”中林纾请臧荫松代为排印寿文,称“文稿明日誊清寄呈”,“书二”说“送上螺江太保寿文稿二纸”,“书三”重申排印之事,可见前两封信写作日期相连,第三封信相去不远。后者明言十刹海修禊之约,民国六年旧历三月三日为新历4月23日,三封信当作于此前。 “书二”中说到的范景恭病故一事,见于当年的《政府公报》。4月7日公报刊载6日《大总统令》:“司法总长张耀曾呈:山东高等审判庭书记官长范景恭因病恳请辞职。范景恭准免本职。”8月17日公报又刊载《国务总理呈大总统核议给予山东高等审判厅书记官长范景恭等恤金文》:“山东高等审判庭呈称:本厅前任书记官长范景恭辞职离厅,尚未逾月,因积劳致疾,遽以身故。”从范景恭身故时间看,三封信作于4月20日前后。 对研究林纾和“林蔡斗争”,“书一”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信中对北大“汉文教习”的教学失误和蔡元培的课程改革痛心疾首,并与同人发起“讲演会”,以实际行动与北大争夺学生和影响力。信中所议之事在当年旧历十月即已实现:“是月,开文学讲习会于城南,授左史南华及汉魏唐宋文,冀以广古人之传。当时名公硕士,谒阶执弟子礼而请业者,逾百人。”(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卷二)。 这个城南文学讲习会,一直持续到民国九年才结束,是林纾晚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对讲习会的起因,他曾多次申说,如《送魏君注东出使比利时序》中说:“中国之文敝久矣,余惧其长久而澌灭也,欲自奋有以广古人之传,因聚其同志,立社于京师,讲左史南华汉魏唐宋之文。”又如在《古文辞类纂选本》自序中说:“近人复倡为马班革命之说。夫马班之学,又焉可及,不能学马班者,正与革命无异。且浮妄不学者,尚不知马班为谁,又何必革。仆为此惧,故趁未朽之年,集合同志,为古文讲演之会。”从表面看,林纾只是出于对古文凋敝的忧惧而思振起,但这封信透露出的信息,让我们知道他针对的其实是北大和蔡元培。 蔡元培在民国五年12月底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转年1月莅任,到林纾写信时,在北大工作不过百日有余,其所作所为已让林纾“颇引以为惧”,以至于要“集合同志”以行动予以反击。而他的“同志”又是这样几个人:马其昶(通伯)、姚永概(叔节)、徐树铮(又铮)、臧荫松(磵秋),前两位是桐城文派殿军,后两位是皖系军阀健将。以林纾的文坛地位和行事方式,其言论和行动所指,新文化诸人想必了如指掌,因此才会将他选作对手,与桐城派、徐树铮扭在一起予以打击。从林纾写于“林蔡斗争”之前的这封信看,这场斗争其实是无法避免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