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历史研究》是第一个由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的历史类学术刊物。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这个刊物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1954年创刊的《历史研究》,已经走过了60周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历史研究》出版之前,已经有几个地区性的历史刊物。《历史研究》是第一个由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的历史类学术刊物。1953年10月,我被调到《历史研究》编辑部。作为一个刚刚踏进史学之门的青年,我有幸在一些史学前辈的领导下,参加了刊物创刊初期编辑部的一些具体工作。这是我一生难忘的一段日子。 1953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这年8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员名单,陈伯达为负责人,成员有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杜国庠、胡绳、尹达、刘大年等。9月21日,陈伯达主持召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出版一个全国性的历史刊物。当时还未确定刊物的名称。10月,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郭沫若未参加),确定刊物名称为《历史研究》,编委会由党内外17位史学家组成,郭沫若为召集人。会议还确定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由尹达、刘大年担任,负责具体工作。1954年2月,《历史研究》创刊号正式出版。《历史研究》的出版及其编委会成员的组成,体现了新中国史学家强大的合力。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这个刊物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刘大年同志(本文随后提及一些史学前辈时,不再称同志或先生)在《〈历史研究〉的光荣》一文中已说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与《历史研究》的创刊有直接联系。陈伯达曾经对尹达和刘大年说,办刊物必须“百家争鸣”。1956年1月,康生在怀仁堂举行的一次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说,陈伯达提出了“百家争鸣”问题。陈伯达听了连忙递上一个条子,声明不是他提出的,是他向毛主席请示办《历史研究》的方针时,毛主席说的。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所查档案,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艺术问题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要“百家争鸣”。这时距离《历史研究》创刊已经两年了。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九十月间就提出历史研究要“百家争鸣”;1956年4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而“双百”方针在《毛泽东选集》中见诸文字,则是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刘大年认为,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如果陈伯达正式传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办刊方针,郭沫若撰写的《历史研究》发刊词肯定要写进去,这个意见是对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发刊词,虽然也提出希望“有心认真学习和研究的朋友们都请来参加这项工作”,但并没有提到“百家争鸣”。 为什么毛泽东以《历史研究》为突破口,提出学术问题要“百家争鸣”?刘大年指出,这件事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中郭沫若与范文澜的不同意见之争。毛泽东是一位对历史很有兴趣,而且历史知识十分渊博的领导人。他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以及后来有关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讨论十分关注。他在1939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曾经说“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但在《毛泽东选集》中,这篇文章有一个小注,说明“中国社会”这一章,“是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过了毛泽东同志修改的”。这个小注,给毛泽东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的见解留下了一个比较灵活的余地。我们不妨认为,毛泽东在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是赞同西周封建论的,但这并不是他的定见,此后毛泽东的见解有所变化。据知情者说,毛泽东在50年代曾经说他“比较赞成郭沫若的主张”,“他对陈伯达说:郭老有实物根据,他掌握了那么多甲骨文”(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综合有关的记载来看,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分期是很关心的,他对不同的分期意见都很注意,偶尔也提及自己的看法。但他有一个原则:这个问题应该由历史学家根据占有的史料和研究,通过深入的讨论来求得共识。历史问题的认识不能由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不能由政治家)来作出结论,一锤定音。在50年代初期,有些主张西周封建论的学者常引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那段话来发挥自己的见解,这显然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本意。陈伯达向他请示办《历史研究》的方针,他强调要“百家争鸣”,意思也就是要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尹达和刘大年在《历史研究》创刊时虽然不知道毛泽东曾对陈伯达指示刊物的工作方针应“百家争鸣”,但因为陈伯达交待过要“百家争鸣”,所以《历史研究》从创刊号开始,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坚持着的。 《历史研究》创刊时的编委人员构成,也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编委会由17位史学家组成,其中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如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等,也有几位在当时史学界已经很有影响力的中年学者;既有共产党员,也有非共产党员。创刊号印出的编委名单,陈寅恪列名其中,是不是得到陈寅恪的同意,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科学院在酝酿成立历史研究第二所时,曾拟请陈寅恪担任所长,并于1953年11月下旬派曾做过陈寅恪助教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汪篯带上郭沫若院长和李四光副院长的两封信到广州中山大学见陈,但遭到陈的拒绝。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以自己“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而且“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二所所长的任命。时隔一个来月,郭沫若又请他担任《历史研究》编委,陈寅恪会同意吗?曾经被海内外一些人热炒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认为陈寅恪在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之后,“向北京最后关上了大门,关闭之严密,没有留下一丝余地”。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对陈寅恪形象的极大歪曲。1999年,我在《文坛史林风雨路——郭沫若交往的文化圈》代序中,曾据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所载陈寅恪1954年1月23日致郭沫若的一封信中写有“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六日手示敬悉。尊意殷拳,自当勉副”字句,判断这是陈寅恪对郭沫若邀请他担任《历史研究》编委的答复。2001年,由陈寅恪家属编辑出版的《陈寅恪集·书信集》也收入了蒋天枢所引用的上述信札。郭沫若1954年1月16日致陈寅恪的信,是在陈寅恪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之后发出的。这时《历史研究》编委会的名单中央已经批准,其中就有陈寅恪。这个名单要在1954年2月份出版的《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载,所以郭沫若赶在创刊号出版之前给陈寅恪写信,告知他被邀请为编委的消息。陈寅恪随即在1月23日复信表示“自当勉副”,表示同意担任编委,语气是相当诚挚的。信中还说:“寅恪现仍从事于史学之研究及著述,将来如有需要及稍获成绩,应即随时函告并求教正也。” 郭沫若与陈寅恪1954年1月份来往的两封信,是在汪篯已经回到北京并带回陈寅恪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的答复之后,这一点很重要。陈寅恪在给科学院的《答复》中,说自己“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去北京则有此两难。动也有困难。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这是陈寅恪认真而坦率的实话,其中固然有对共产党缺乏了解的偏见,但说他向北京“关上了大门”、“没有留下一丝余地”,完全是无稽之谈。事实上,陈寅恪让汪篯带回两篇文章,也有希望能在北京发表的意思。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在1954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成立学部委员会。陈寅恪被提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酝酿过程中,由于陈先前辞任历史二所所长,对他的提名曾有一些不同意见。据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稼夫回忆,最后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指示“要选上”。这次提名的信息,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与陈寅恪私交不错的杜国庠面见陈传达的。陈寅恪表示同意。杜国庠专门到北京向张稼夫和郭沫若作了汇报。郭沫若为此致信陈寅恪,称“学友杜守素先生来京,获悉先生尊体健康,并已蒙慨允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曷胜欣幸”。他还告诉陈寅恪,“尊著二稿已在《历史研究》上先后发表,想已达览”,“《历史研究》编辑工作缺点颇多,质量亦未能尽满人意,尚祈随时指教,以期有所改进”。 辞任历史二所所长,但同意担任《历史研究》编委和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三件事是一个完整的史料链,反映了陈寅恪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体状况有条件地与共产党合作的态度。有的人千方百计想把陈寅恪称道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放大为拒绝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态度,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至于说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负责同志对陈寅恪生活的关怀,郭沫若和陈寅恪在广州热情相会和他们在《再生缘》作者问题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趣与友谊,则更是一些有政治偏见的人所不愿意提及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