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读方孝孺《深虑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学习时报 newdu 参加讨论

    据说,当年林彪出逃乘坐的飞机在温都尔汗坠毁后,毛泽东为接班人问题苦苦思虑,有人向毛泽东推荐了方孝孺的《深虑论》。毛泽东说,方孝孺自己被灭十族,何谈深虑?弃之不读。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深虑论》声名不彰,读过的人不多。作为领导干部,还有那些当今事业成功、家资宏富的企业家和巨商大贾,读读这篇《深虑论》,对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钱财,如何对待子孙家族,或许会有一些教益和启发。
    方孝孺作为帝王之师,他所说的“深虑”,是天下之虑,帝王的家国之虑,也是为子孙的身家之虑。
    首先,他认为,考虑天下的人,总是把很难的事、自己不放心的势力和人,思虑、预防得很严密很周详;但祸端却常常发生在那些恰恰被忽略的地方。他认为,这其实不是考虑周密不周密的问题,而是天道,是人的智力所难以企及的。
    其次,方孝孺用中国历朝兴亡更迭作为例证,说明即使拥有无限权威、可以动用无限资源的帝王,要想保住帝位世代不变,仅着眼于防,不管心思多么缜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秦得天下,汲取了周朝诸侯太强的教训,实行郡县,但灭秦的刘邦却起于陇亩蒿莱;汉汲取秦不封诸侯而速亡的教训,大封刘姓王,却出现了七王之乱;唐太宗听人预言说姓武的人会杀其子孙,于是尽除姓武的臣属,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后来杀他子孙的这个人,就是服侍在他身边的媚娘武氏;宋太祖汲取唐末五代武人割据称雄的教训,尽削领军将领之权柄,以至于金兵南下无兵可御,徽、钦二帝城破被掳。这些结果,总是出现在当初那些开国帝王们深深的思虑之外。
    最后,方孝孺认为,难道是这些作为一时雄杰的帝王们聪明不够、思虑不周吗?当然不是,世事的发展变化,圣人也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啊!这里我们看到,对身后事的“深虑”者,历代帝王,都是具有过人之智,盖世之才,百代之功,无往不胜,无攻不克,造就了辉煌的生平业绩。也因此,他们高度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安排决定百年之后的事情,但形势比人强,世事的变化是任谁也不可抗拒的。这些不世出的伟人尚且不能,何况仅有一点小功小成之人?
    当然,方孝孺的《深虑论》,是讲给旧时的帝王听的,用心殊为良苦。儒家不是不可知论者,方孝孺这里所说的天道,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其实就是规律,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天道不可违,规律不可抗,掌权者要对人心有所敬畏,对规律有所敬畏。所以,方孝孺认为,真为后人计、为子孙计,唯一能做的,就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守住“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这个“宗”,就是方孝孺所说的“德”,这也体现了儒家始终一贯的“德治”理念。治乱之世,事功之人,可能视“德”为迂腐之论。但人间社会,真正起作用的、长久起作用的却只有“德”。可以想想,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取代这一个“德”字吗?
    那么,“德”是什么呢?其实,儒家思想里的“德”,对普通人来说,就是社会的公共底线;对政治家来说,就是为政施策必须遵循的最一般的规矩和原则;对掌权者来说,就是对规律的顺应和对人心的敬畏;对社会治乱来说,就是民众对统治耐受力的基本限度。这个“德”字,中国社会讲了几千年,兹事体大,不论什么时候,修身、齐家、治国,都不可不察!即使在今天,居权势要津之人,要善始善终,不出问题;商企巨富之室,要绵延承传,相对久长,能起作用的还是要守住一个“德”字。具体说,至少有三点需要体会深思。
    一个是,时势变化中守住方向。世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之中。一个有智慧的人,可能对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预见和把握,因此,顺应得当,应对成功,人生事业成功。但一个时代的具体应对策略方法,是无法传承的,是不可能运用到另一个时代去的,生搬硬套,就成了谬误;没有看清变化,举措失当,也必然得其反面。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在生活和人生中守住的方向。这绝不抽象,关乎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比如,领导干部思虑的重点是应该放在为党尽责上,还是放在个人退休后和身后之事上,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处理为党的事业计和为后世子孙计,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应该怎样对待巨大的财富,应该怎样选择资本的投向和领域,等等。我们看到,那些被曝光的大奸巨贪,其实都有着很高的智商,有的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不小贡献。他们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从根本上说,就是错估了形势的发展,误判了党的改革走向、自身纠错能力和人民对贪腐的容忍度,以至于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方向迷失、走向了覆亡的邪路。
    另一个是,“天道”难测中守住底线。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还不能排除发展的反复和偶然性干扰,因此古人认为“天道”难测。但社会既然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方式,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与人、集团与集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必然会出现利益的交集,这种交集的纽结点,就成为法律。法律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硬性调节和规范,它是社会的最底线。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相对宽松的道德底线。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组织和团体之间必然会发生关系,这个关系的交集点就是道德。道德其实是出自基本人性的考虑,是对人性弱点的软性约束,也是对社会基本关系的软规范。无论相对于人性,还是相对于社会组织,道德比法律更基本、更深刻,也更为稳定。正因此,我们无论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普通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要求我们的子女,都应做到变中守法律,变中守道德。做到这些,才是真正长远之道、深虑之策。
    再一个是,智慧有限中守住节操。在中国传统文化那里,气节操守是官员“德”的核心内容。气节,就是忠诚于信仰;操守,就是忠诚于职责。除去意识形态因素不说,信仰、操守任何时候都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既然无法完全预测社会的变化发展,既然无法做到准确地应对人事世情,我们就必须把一些基本的东西守住。人无信不立,事无责不成。没有信仰,怎么可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呢?做事没有责任意识,事情怎么能够成功呢?许多人和事都告诉我们,不恃聪明,不称智慧,不弄技巧,而察趋势、明大道、守根本,秉持住基本的原则,以此立身,以此传家,以此遗子孙,方可保事业长久,子孙无虞。
    所以,方孝孺不是让我们不要深虑,而是要从更深一层上去虑,从“天道”、规律上去虑,从“德”、从底线上去坚守;多虑方向性的东西,多虑根本性的东西,多虑真正长久的东西。如此,才是真正谋深虑远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