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江阴与南社》一书文化透视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团结报 曾景忠 参加讨论

    南社成立于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地区,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诗文社团。虽然江阴也属于吴文化圈地带,但江阴籍南社成员很少,现在以“江阴与南社”为书名,精心编写成一本著作,诚为不易。此书编著者挖掘江阴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南社文化精神,编撰成一部富于文化意趣的作品。它作为《中华南社文化书系》之第一种首先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3月),这是南社研究和江阴地方史研究的新成果,可喜可贺。《江阴与南社》一书有哪些文化特色呢?本文试作一些透视分析。
    1、 拓展南社研究视野
    《江阴与南社》一书,经编者巧妙设计,不仅展现了江阴籍的南社成员和新南社、南社纪念会、同南社成员的文化活动,而且将江阴籍文化名人与南社人的文化交往,和曾在著名的江阴南菁书院(及其后南菁学校)攻读过的著名文化人以及当代江阴学人,凡与南社和南社研究相关的人物,都聚焦于镜头之中,将他们的文化经历和活动,在书中展示出来。这样,不仅书中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的各种丰富多彩的面貌,而且也拓展了南社文化研究的视野。
    在南社史著作中,一般只能反映南社主要人物的活动,普通南社成员与南社无关的活动只能阙如。而在此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江阴籍南社社员庄庆祥,民国初年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共和国教科书文法要略》等著作;新南社社员周水平在江阴、无锡、常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后来牺牲的情况;南社纪念会会员李小峰从事出版工作,创办北新书局,和他与鲁迅的关系等。
    南社主要人物陈去病及夫人陈俞芬在江阴的一些活动情况,在南社史著述中也不可能细述,而在此书中却能得到反映。比如,1912年陈去病曾陪同孙中山路过江阴,受到江阴人民的热诚欢迎,孙中山曾夸赞“江阴人不铺张,不浪费,最为合意”。
    书中还记述了江阴籍文化名人刘半农与南社柳亚子、苏曼殊、成舍我、鲁迅的交往,刘天华与南社社员欧阳予倩的关系,江阴籍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与南社闻宥的关系,以及吴文藻夫人冰心的文学活动等。
    书中所介绍的与南社有关的江阴籍人物,也都是文化精英人物,特别是一些文化名人的活动,则更是读者所关注的。读者从书中能获得许多文化历史知识。
    2、 丰富江阴史志内涵
    江阴地处长江下游,人杰地灵,江阴籍名人辈出。《江阴与南社》一书,偏重从南社的视角叙述了江阴一些重要人物的历史生平和活动。
    《江阴与南社》一书中还专门叙述了与南社有关,而成为出色文化人物的南菁学子。其中有:与陈去病同创雪耻学会的金松岑,曾担任过南菁书院学长,对国学深有研究,著述甚丰。殷墟甲骨研究学者叶玉森,郑逸梅称其“诗词小说,无所不能”。南社社员张素,中过举人,从事文化教育,著述吟咏。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吴稚晖,宣传反清革命,宣传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大同思想,主持制定注音字母,关注教育,与李石曾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与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组织“进德会”。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是交通大学的创始人,曾与张謇等致电清王朝摄政王,劝清室退位,为结束清王朝统治,开创共和立有功劳。历史学家柳诒徵,与陈去病、柳亚子均有深挚交往,柳诒徵为陈去病撰写了墓碑。柳诒徵受业于著名学者缪荃孙,缪氏清末曾任南菁书院院长、京师图书馆正监督,在历史学、方志学、目录学等多方面造诣甚深。
    《江阴与南社》一书中介绍了与南社和南社研究相关的当代江阴籍人物,如陈去病女婿昆虫学家蔡邦华,陈去病女婿剧作家张左一,陈去病外孙现在全国支撑南社研究事业的中心人物张夷,以及中华南社学坛人物周民、沈小明等人。
    上述南菁学子、江阴籍南社成员和与南社相关的江阴籍文化名人,都是江阴历史上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江阴与南社》一书对这些人物事迹的阐发,大大丰富了江阴地方史志的内涵。
    3、 汲取学术领域滋养
    《江阴与南社》一书中记述的人物广及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出版家、革命家,没有丰富广博的知识面,是无法编撰这样的著作的。除前文叙述到的鲁迅、刘半农、冰心等人外,书中还叙述到许多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些是顶尖一流的学者,对于这样一些学者的生平著述、学术见解进行叙述,必须汲取学术领域的滋养,对那些学者的学术思想和所处时代有基本的了解,否则是难以把握的。而此书中接触到好几位这样的文化名人、学术大师。
    比如,书中论述吴稚晖的思想,说他宣传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互助论,宣扬实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认为:“从吴稚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联系,受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影响,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吴稚晖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人性本善”。吴稚晖认为,要进入大同社会,就要做到“天下为公”,而要做到这一点,办法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重心是民生主义。书中对吴稚晖有较高的评价,说:“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致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并且认为:“无论是吴稚晖的生平,还是其丰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这是很有识见的。
    又如,书中述及:“柳诒徵著述甚丰,其力作有《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要义》等,而‘把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柳氏主张以孔教救治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书中引述对柳氏《中国历史要义》一书的评价,说:“有的学者评价该书,‘更见精彩,美不胜收’。‘在我国的史学名著之中,即以之与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实斋的《文史通义》相较,要亦可以先后媲美”。又引吴宓对柳氏的评价,说他“可与梁任公联镖(骠)并驾”。这样的评价是相当高了。
    《江阴与南社》书中对江阴籍名人缪荃孙的文化学术贡献亦作出了全面评价:“综合缪荃孙的一生,其学问与艺术造诣是多方面的,如在历史学、方志学、目录学、金石考据、金石鉴赏、教育、图书馆学等方面著作等身;另一方面,在书法艺术上亦有着不同寻常的贡献。”在书法方面,此书认为,缪氏起初沿袭过明人的“台阁体”,但中晚年加以遗弃,重碑帖,成为“一位重碑学的领袖式人物”。这种评价也是须要有所研究才能说出的内行话。
    4、 采撷近代文坛故事
    《江阴与南社》一书中叙述的人物,固然与南社或江阴有关,而其共同点则又均为文化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文学领域的名人。书中记述了他们的文学活动和事迹,虽然有些内容早为读者所熟知,但也有些内容为一般读者所少知或不知的。书中揭示文化名人间的关系,采撷了不少文坛故事,并有相当深度。
    例如,刘半农与鲁迅的交往,《江阴与南社》一书中述及他们在文学活动中有过呼应,但他们间也有过矛盾。书中引用他们二人的文章及书信,叙述他们疏远的过程,说其中有几次“误会”。鲁迅不满刘半农对《何典》的校勘,在重印《何典》序中批评刘“校勘稍迂”。刘半农送《何典》书给鲁迅时,没有题签。鲁迅对刘半农编辑《语丝》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觉得刘“狄克推多”(专制)得吓人。刘半农误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明正典刑”。鲁迅在《语丝》上刊登了读者来信批评此情,后来刘半农就不给《语丝》写稿了。等等。但是,在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却写了《忆刘半农君》文,肯定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并且说:刘半农虽“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我佩服陈(独秀)胡(适),却亲近半农。”这一叙述比较全面而得要领。
    又如,《江阴与南社》一书中述及鲁迅也批评过冰心。书中说:“鲁迅与冰心之间曾有嫌隙,或者说,鲁迅对冰心不无成见。”“鲁迅于冰心不够友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冰心的创作偏离了‘五四’进取精神。她经短暂的‘问题小说’之后,很快转入‘爱的哲学’颂扬。”书中认为:“说到底,冰心与鲁迅是有隔膜的。‘五四’把冰心震上文坛,却没有使她思想焕然一新,存留着相当的旧传统。”1929年,鲁迅在燕京大学讲演,骂现代派信徒,含有针对冰心的意图。书中说:“其实冰心与该派关系不深。鲁迅此举不免意气用事,但仍是含蓄的意气。点冰心之名严格限在私下,公开的场合和文章,鲁迅必定缄其口,封其笔。写在私函(指《两地书》)里的话,出版《两地书》时,再行抹去冰心的名字……”书中分析,鲁迅不谈冰心,是不愿坦言负面意见,因为冰心的创作成就是新文学的胜利果实,同时冰心也“不谈(鲁迅)”。冰心对鲁迅的回忆是:“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这段分析论述也比较精彩。
    5、 用散文笔调撰写人物传记
    《江阴与南社》一书,就写作体裁言,基本上是人物传记集。撰著人物传记,有比较严肃的,按传统史学格式,依历史过程顺序叙述人物的生平活动和作为,求真实,但易陷于刻板;有比较活泼的,循文学特写方式,采集人物事迹重点突出几个方面,着重描述人物性格,求生动活泼,但易失于夸张。此书用散文笔调撰写人物传记,综合两者之优长,而避其短。
    此书以江阴与南社为主题,全篇分“江阴与南社”、“南菁学子与南社”、“当代江阴学人与南社研究”三部分,也是三个层次,每一部分分述若干人物,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书中语言平实,流利顺畅,在可能条件下,亦求生动。
    书中对柳诒徵的风貌有如下一段描述:“柳诒徵在南高、东大和中央大学之时,平素给人的印象是:清癯面孔,疏落长须。身着长袍马褂,一尺长的旱烟杆系着黑布烟袋,始终不离手;无时不是悠然自得,望之若神仙中人。学生见面行礼,他总是拱手作答,最为谦虚。言语幽默诙谐,一派谦谦君子风度。”这一段描述,宛如对柳诒徵一幅素描像。
    书中有的地方引述传记主人公的风趣雅事。如叙述苏曼殊的雅趣一段:
    一次,曼殊和刘半农、柳亚子等人泛舟西湖,闲谈中亚子谈到,有一熊姓朋友,以他自己的姓作谜底,制作了一个诗谜:“明月半遮云脚下,残花零落马蹄前。”当时,苏曼殊触景生情,即以船夫手里的竹篙为谜底,创作了一个谜面:“想当年,绿鬓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历尽了多少风波。莫提起,提起来清泪洒江河。”谜语浅近贴切,文句优美流畅。更可喜的是,谜语本身隐藏着一个爱情故事,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书中有的地方引用主人公的生动语言。如叙述吴稚晖对汉字注音的主张,引用吴氏的话:“吴稚晖认为,‘无音可读’是汉字的一大缺点,如若能为汉字‘娶注音老婆’并把所注国音并入汉文内,在全国推广,不仅可弥补汉字的缺点,且可便利平民,成为他们真正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此书的文章中,间或引述传记主人公的诗联,穿插文中,调剂了文章的气氛。
    《江阴与南社》一书还收录不少图片,包括主人公像、篆刻、书影、封面、书法、手札、篆书、楹联等,散布于文章中,亦能引起阅读兴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