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中国梦 价值魂 ——核心价值观笔谈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姜义华 参加讨论

    编者按: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日前,上海市社联组织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系列笔谈。本报特发表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中华责任伦理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姜义华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它的精髓就在于始终牢记个人、家庭的命运和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都必须自觉地承担对其他各方所应负的责任。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和大一统国家治理、家国共同体社会经济结构三位一体,是中华文明长久存在、持续不衰以及中华民族在艰难困厄中一再复兴的奥秘之所在。
    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泉和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华文明传统责任伦理的继承与提升,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使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同我国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我国当代文化相适应,它必能有效地凝聚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起全体国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论语》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左传》所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舍生而取义”,《礼记》中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名言无一不闪耀着中华文明传统责任伦理的光辉。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演进中形成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治伦理,“以义制利,以道制欲”的经济伦理,“中为大本,和为达道”的社会伦理,“德施普也,天下文明”的世界伦理,清楚表明,中华文明传统责任伦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宏大体系。中华文明传统责任伦理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逢新春,只要去农村看一看家家大门上所贴的春联,那些已经相沿袭了千百年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物华天宝,人寿年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行道有福,与德为邻”、“人诚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就不难发现,传统责任伦理具有何等强劲的普遍性、草根性,是如何世世代代深入地落实于无数普普通通农户,渗透于无数平平凡凡人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突显的是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突显的是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突显的是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很明显,它除去继承和保持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草根性之外,还使它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文明传统责任伦理的传承与光大,主要依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化。学校教育,自然是进行这种教化的重要环节;人们日常礼仪习惯的养成,更属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中国传统责任伦理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强固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是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如何真正内化为所有社会群体和全体上海居民的自觉意识,外化为所有社会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直接关系着是否能够真正将上海建成一个阳光上海,一个创新上海,一个充满吸引力、凝聚力、创造活力的文明上海。大力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责任伦理,就是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上海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理想、道德、情操教育,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全面提升,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积其德义”。而积极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现代礼仪之都,则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人们的日常礼仪习惯和普遍行为方式最方便的抓手。《礼记·礼运》中指出,礼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又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我们绝不是要恢复那些早已过了时的旧礼教,但不能就此无视“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特殊功能。最近,江苏省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提出对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学生分阶段进行文明礼仪养成的“八礼四仪”教育。所谓“八礼”,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仪式之礼;所谓“四仪”,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上海有能力更有必要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