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动态承接 □顾红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上培育起来,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一点,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困难的是如何理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承接起来。怎么认识这种“承接”?笔者认为,要从动态性、过程性和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这种“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是在动态地、批判性地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丰富自身的意义,因此,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的问题,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 第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之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中加以定位,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十八大报告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新的概括是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视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视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视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个概括不仅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提出各自的核心价值原则,而且明确精炼出24字的核心价值观内容。 从24字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来看,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剖析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我们可以看到,公正(公道)、诚信、友善都是这些古代文明内蕴的基本价值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元素的继承和提升。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西方世界中成为一种强势话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肯定资产阶级本身及其价值观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意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有着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克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最终生产出自己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看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意义,成为一种合理的价值共识,但是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既有肯定又有批评,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成为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展开的,它吸收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经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体现了对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姿态。 第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途径之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思潮,凝聚人类的价值共识。 这里所说的社会思潮不单是指国内盛行的思潮,主要是指世界性的社会思潮,包括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潮。这些年来,西方的社会经济思潮和文化思潮不断翻新,以不同的形式和形态呈现在世界媒体上,例如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新保守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等等。如何引领全球性的社会思潮是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价值这样的话题在世界性的论坛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撑,是兴国之魂,对中国成功之路的探讨最终要深入到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性社会思潮,这种引领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持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性社会思潮,这个表述中的“引领”是一个正面的说法,相对而言,负面的说法是“斗争”,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上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作斗争,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上的传播,抵制国外敌对势力对国内思潮的渗透。在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时,“引领”和“斗争”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讲“引领”而忽视“斗争”,既不能用“引领”世界性思潮来抹杀与世界性思潮的“斗争”,也不能用与世界性思潮的“斗争”来抹杀对世界性思潮的“引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