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父可能就是祭仲 庄公回应边父的最后一段话也颇堪寻味。他说:“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几孤其足为免,抑无如吾先君之忧何?”孤,是庄公自称。畜,容纳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获罪于两君,天下谁畜之?”杜预注:“畜,犹容也。”作,大概是指奋起。几,庶几,差不多的意思。免,恐怕不能如整理本读为“勉励”的“勉”,而是指免于罪责。《左传》文公十七年:“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杜预注:“免,免罪也。”这段话是说:现在大夫们奋起保护我,我大概可以免遭恶运,但却无法面对父君的担忧。最后一句话大概是因为武公在确定庄公继位后,对武姜与庄公母子、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之间的冲突怀有忧虑。因而这段话很可能意味着,庄公决定在大夫支持下,正面与武姜抗衡,直接亲政。 竹书中的“边父”,很可能就是在郑国执政六十多年的祭仲。理由有三点。第一,祭仲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斗争中,是庄公的坚定支持者。《左传》桓公十一年还追述说:“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这与竹书中边父的立场一致。第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在平王二十八年、郑庄公元年(前743)记称:“祭仲相”,是说祭仲这年开始在郑国执政。这与竹书中边父作为大夫中核心人物的身份相符。第三,在《左传》中,祭仲还被称为“祭封人仲足”(桓公十一年)、“祭仲足”(桓公五年)、“祭足”(隐公三年、隐公五年、桓公五年)。边父的“边”,可以与“跰”字通假。《庄子·大宗师》“跰 ![]() ![]() ![]() 祭仲卒于公元前682年。郑庄公元年,他大概只有二三十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联系他所说的“二三老毋交於死”,我们可以大致想象这篇竹书所反映的历史景象是,武姜打算凭借老臣(即边父所说“二三老”)架空庄公;而庄公在祭仲为首的少壮派(即边父所说“二三臣”和庄公所说“二三大夫”)支持下,克服阻力而亲自执政。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