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依,年高九旬,早在1981年就发表了《清代编钟与中和韶乐》,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和韶乐结下不解之缘。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他在天坛公园发掘、恢复、传承中和韶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万依看来,天坛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宝贵的古代建筑遗存,更在于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雄伟壮观的古建筑背后,深藏着天文律历、物理数学、礼仪制度、伦理道德、政治哲学以及音乐舞蹈等极其丰富的文化元素。神乐署的中和韶乐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雅乐,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体系,也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乐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和韶乐的乐器、乐谱、歌词,完整地保留至今,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珍贵的物质及文献资料。”万依说,“当然,宫廷音乐毕竟是封建社会产生和使用的文化,那个时代政治性的色彩必然要被历史进步所抛弃。但是,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却不会消失。” 他举例说,中和韶乐演奏用的八音乐器,使用了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五声、七声音阶,舒畅明亮、大气典雅。直到今日,中国作曲家们在创作时还会用到这样的方法。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其钢创作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这首歌就是运用五声音阶创作的。“这体现了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可以说,中和韶乐保存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音乐艺术的开创和运用,它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力,都是值得珍惜的宝贵遗产,应该加以保护和传承。” 小知识 雅乐溯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代的宫廷中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乐师达1463人之多(《隋书·音乐志》)。所奏六朝大乐——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huò)》、周代之《大武》,融歌、舞、乐为一体。六朝大乐经过不断发展,遂成汉、唐、宋、元代的雅乐。至明代初期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音乐体系——中和韶乐。清代承袭了明代中和韶乐的精华,使祭天乐舞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乐署往事 被世人喻为中国古代“最高音乐学府”的神乐署,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称神乐观),是明清两代专司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 神乐署最盛时拥有乐舞生3000多人,北京各坛庙祭祀的乐舞生都是由神乐署生员中选拔充任。而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所有参加典礼的人员都在事前到神乐署接受培训和演练。 神乐署位于北京天坛西门内稍南侧,坐西向东,是天坛五组主要建筑(祈谷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署门、凝禧殿、显佑殿、朵殿、侧门等建筑组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