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书林的沉浮 书业的繁荣或凋零,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盛衰变幻。上海的书业历史悠久,在古代上海,街坊间就有图书销售的书肆。宋元时期,时属江浙的松江、金山地区官府、私家和书坊都有刻本流传。明清时期,刻本问世者甚众。维新运动后,新学书籍的需求量大增,木刻业无法适应,铅石印迅速发展。清光绪三十年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书业商会成立,标志着上海现代书业真正形成。那个时代的各类书店迅速发展到200家,出版的图书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书刊发行业日趋发达。河南中路的棋盘街和福州路一带书店林立,被誉为“文化街”。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书业进入繁盛时期。 自晚清到民国,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近代中国的出版中心。从晚清开始,中国几个重要的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如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格致汇编社、益智书会、商务印书馆、译书公会等,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西书。这些西学的书籍,为晚清社会带来了科学和文化。 上海最早的书业,在辛亥革命以前,主要集中在棋盘街一带,还有麦家圈,即福州路山东路附近,广东路中段的宝善街,以及汉口路一带。那里几乎云集了晚清所有上海地区的书业,构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那时有名的书店有扫叶山房、尚古山房、千顷堂、会文堂、仓海山房、宝善书局等等。在早期中国的新闻出版业中,广学会、土山湾、墨海书馆、格致书室、申报馆、申昌书局,以及后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出现,形成了上海书林真正的繁荣。 旧时书局的逸事 旧时书局有着不少的故事。鲁迅、陈乃乾、黄裳、叶圣陶、黄永年、纪果庵、朱遂翔等人的回忆文字,都和旧时书局有关联。 如鲁迅与内山书店之交。 鲁迅第一次到内山书店是在1927年10月3日。据《鲁迅日记》记述,这天鲁迅是与许广平一同去的,共买书四种四本,花费十元二角。自此以后,鲁迅常常光顾内山书店,并购买了大量书刊。又据《鲁迅日记》披露,从1928年到1935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五百多次,买书一千多册。内山书店对于鲁迅而言,兼具“书店”和“沙龙”两种文化空间的特色。内山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鲁迅提供了各种书籍、期刊等新型文字媒介,还在于它本身也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通过这个空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共同体,并与外界进行交流,成就了其犀利的思想。 又如来青阁书庄和宋版本《江湖群贤小集》。 1947年前后,长沙有位李姓的书商,偶然收购到一部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李姓书商得书后,马上联系了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的刘英豪,并附去书的纸样。刘英豪接信看纸样后,认为此书可能是民国十年古书流通处据明汲古阁景宋抄的影印本。李某久未悉北京邃雅斋回信,便托人携书至上海。当时汉学书店的郭石麒经人介绍,见到了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以郭石麒对古籍版本的见识,他认为这是本难得的珍品,但无奈汉学书店无力购进此部书,便介绍给了来青阁书庄的杨寿祺。后杨寿祺又派人请古书专家徐森玉再鉴定,始知此为难得一见的宋椠善本,遂决定以十两黄金购下。 来青阁书庄得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后,消息在书林不胫而走。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的刘英豪也得了这个消息,特地到上海,在同道的陪同下到来青阁书庄一看此书,不由地面红耳赤,为自己错失珍本而追悔莫及。 中国旧书局 姚一鸣著 金城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