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未来新趋势 第一,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展、丰富。在不断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利用全面完整、真实可靠的资料,深入开展实证研究,特别是关于数量等问题在内的诸多历史难点。一步步延展研究内涵,从枯燥的数字问题扩展到一个个肉体上的蹂躏、屠杀到精神打击等层面的研究。 第二,研究视角多样性。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不能脱离个体生命,要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还要关照民族意识。不仅从个体生命角度,还要有民族国家、政党、人类等全局角度,即“树木—森林—环境”这样的视野格局。既可采取见证者的眼光,也可从受害方或第三方立场,甚至从加害方的立场多重审视。 第三,研究方法跨学科性。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囿于历史学传统方法,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上仍显不足。要在坚持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充实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努力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昭告天下爱好和平的民众,给日本人民以有益的教育,推进中日关系真诚友好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宁。 第四,研究形式国际化。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尤其是中日学者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不是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而是正视人类历史,共同反思,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对于日方,应知己知彼,熟悉并翻译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日本左、右翼和中间派的各种观点,加强交流,对双方争议较大的问题展开讨论,有交锋、碰撞,才能有学术进步。 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t Marcuse)说过:“忘却以往的苦难就是容忍而不是征服造成这种苦难的力量。在时间中治愈的创伤也是含毒的创伤。思想的一个最崇高的任务就是反对屈从时间,恢复记忆的权利,把它作为解放的手段。” 记忆并非记恨、记仇,而是纪念那段历史,纪念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和浴血奋战的将士。对记忆的正确认知,才能好好地珍惜当下。记忆历史是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大量的事实和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并且是任何人否认不了的。它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忘却的历史记忆。中国人民记忆历史,正视历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目的不是纠缠历史旧账,而是要通过对大屠杀事实的科学认定,求得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共同总结历史教训,避免历史重演,丢开历史包袱,共同面向未来。中日两国不仅在经济上应该相互支持,互补双赢,而且在政治上亦应密切友谊,共同开创亚洲的新局面,为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作出贡献。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吕晶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