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民国时期为中国政治学研究范式之重要形成期。由于此学科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联,各派论者均致力于相关论著的编撰,形成欧美派、国民党派、马克思主义派三种论述体系。欧美派学者承欧美余绪,注重运用欧美科学实证方法,构建起科学国家学研究范式。国民党派学者则将民生史观与欧美研究范式相结合,构建起适应国民党统治需要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派学者运用唯物史观及其阶级分析方法,构建起革命式话语体系。由此而言,政治改良论与政治革命论之分野成为民国政治理论的分水岭。 关 键 词:民国时期 政治学 研究范式 国家 主权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70049) 作者简介:阎书钦,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政治学为民国显学,为各派学者共同关注,各种论著的涌现如雨后春笋。这缘于政治学在民国时期所富有的社会实践性。民国时期变动不居、矛盾激烈的政治局势,导致此学科在时人眼中有着比其他学科更独特的功利性价值。同时,就其学术方面言,民国时期亦为中国政治学之发轫期。中国政治学虽兴起于清末,但真正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则在民国时期①。民国学界所讨论的政治学研究范式,一改清末仅以日本为学术资源地之状况,而由欧美学界直接引入。然而,作为中国新学术资源地的欧美政治学界,亦非铁板一块。盛行自由主义的英国既与盛行国家主义的德国不同,美国学术与欧洲学术亦有相当差异,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又异军突起。民国学者基于不同学术背景与政治立场,面对欧美相异的政治学理论,自然取舍各异。故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各种政治学论著,系统清理民国学界基于各自政治立场而对政治学研究范式所具的不同取向,应为一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 一、民国政治学的流派与科学国家学观念的歧异 政治学强烈的社会实践性导致两方面结果:一方面,此学科较早即引起中国学界重视,在清末即出现若干国人自撰政治学论著②,民国成立后,政治学论著更种类繁多;另一方面,各政治派别均将政治学视作政治斗争工具,大力阐发符合自身政治目的的政治学理论,导致民国各种政治学论著政治倾向泾渭分明。 单就学术研究而言,致力于引介欧美政治学理论(虽广义欧美政治学理论亦可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但笔者此处所言欧美政治学理论主要指西欧、北美等地学界阐发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欧美派学者显然构成民国政治学界中坚力量。此派学者主要以教学和科研为职事,其理论倾向虽有不同,但均以学术为目的,而与现实政治保持一定距离。此派论著中,1923年2月张慰慈撰《政治学大纲》、1930年2月高一涵撰《政治学纲要》极具示范作用。前者被诸多政治学论著广泛征引,如张天百于1928年12月所编知识普及读物《政治学纲要》即大段引用此书内容;后者出版后曾畅销一时,高一涵在《三版序》中即称,“这本书居然在一个月内消了两版,真是一件意外的事”③。不过,《政治学大纲》实为张慰慈与高一涵在北京大学的合作成果④。且此书主要引述美国学者基特尔(R.G.Gettell)在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任教时出版的《政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1910)内容⑤。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任上海法政大学(1929年更名为上海法政学院)、中国公学等校教授的高一涵以《政治学大纲》为基础,并参考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高纳(J.W.Garner)《政治科学与政府》(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1928)新撰相当内容,出版《政治学纲要》⑥。由在中国学界影响甚大的《政治学大纲》和《政治学纲要》主要参考美国学者基特尔和高纳著作来看,美国政治学研究范式对中国学界影响不容小觑⑦。实际上,20年代末30年代初为欧美派学者出版政治学著作的高潮期。在此时期,诸学者编撰了不少政治学普及读物。其中,朱采真先后于1929年5月和1930年8月出版的《政治学ABC》和《政治学通论》较有影响。此时期诸多论著系以教学讲义为基础编成,如陈筑山于1928年5月以其北京法政大学、朝阳大学和民国大学(1931年更名为民国学院)讲义为基础出版《最新体系政治学纲要》,任和声于1929年12月以其山东省立民众教育学校讲义为基础出版《政治学概论》,李剑农于1934年11月以其武汉大学讲义为基础出版《政治学概论》,王希和(河南大学教授)于1936年3月以其河南省政府及绥靖公署公务员学术研究班讲稿为基础出版《政治学要旨》(他又于1947年12月以此为基础出版《政治浅说》)。抗战时期,欧美派学者亦出版不少论著,如先后任广西省立第十一和第五中学、桂林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校长的廖竞存于1939年1月出版《青年政治读本》,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原清华大学教授陈之迈于1941年4月出版《政治学》,佛学理论家黄忏华于1946年9月出版《政治学荟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