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人 1937年,商务印书馆遭遇的打击比1932年更重,由此经历了八年的苦斗。八一三之前的两周,王云五总经理在庐山参加蒋介石召集的谈话会后,迅速赶回上海紧急动员布置、落实撤退事宜,将杨树浦和闸北工厂的机器、货栈所存的书籍纸张向租界迁移并当即租借临时厂房和栈房,终使大部分机器和纸张书籍,免遭大毁。 当时,商务在上海的职工有一千一百余人,又面临失业失居的困境,这个问题如何应对? 王云五总经理在《八年的苦斗》中写道: “为商务利害计,当然给资遣散,俟将来有需要时,再行酌量复进用。当情谊计,则此千余职工皆在商务服务多年,且于一二八后为商务致力于复兴与工作,虽因丧失工作场所而不得不遣散,终觉有所不忍。为社会计,则全面持久之抗战,出版与印刷事业将普遍遭遇损失,与一二八之役,出版业中遭严重损失者只有商务一家,迥不相同,在彼时解雇后之职工不患无出路,而在此日则解雇后出路极难……” 最终,倾向于情谊和社会方面的考量,也获得了董事会主席张元济的赞同,“以万一战事波及上海,决定维持全体职工生计。”具体谋划:第一步是一旦停工,则发给维持费;第二步在租界迅速开设临时工场安插停工者,并扩充香港工厂尽量将停工者移调;第三步是在内地分设若干工厂,移调职工前往。 八一三当天,商务立即通告所有因战事丧失其工作场所的职工一律暂给半薪,以维持其生计。同时,对于在租界内继续工作及各地分馆厂人员则予以减折发薪。这种维持全体职工生计的办法与一二八时完全不同,“可是这种善意和至今仍认为正当的办法,却不幸得很,产生了不良的结果。” 因为,商务要移调那些停工的职工去香港做工、去长沙开厂时,职工多不愿奉命,甚至原在长沙的职工也纷纷要求调回上海……由此,自认由于立场、反响和功利的不同,商务采取的“留人办法”不能不自承失败了。职工们既有维持费可以聊生也可继续寻活赚钱,还无风险,在这样的感觉下生活,谁还会替“资本家”去战区冒险? 当时,上海也有出版商,如中华书局,一面把沪厂工人全部解雇,一面把机器尽力以种种方法迁运内地,等到机器落地后再招雇已解雇的工人,并令具结入内地后如有意外各安天命,不得向雇主要求抚恤。工人因为生计,皆乐意受雇并愿具结,结果,不仅内迁成功还有些乐不思蜀了。 八一三之后的八年,从长沙、香港到重庆,等到1945年历经八年苦斗再回上海,商务已成曾经。 解雇、留人,孰对孰错?立场、反响和功利的不同终也难有定论。决定权在决策者手里,对于商务而言,第一次是对的?第二次是错的?不过,历史的经历,今天拿出来看,也许是可以读出一些意思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