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籍是西安北郊的,从小就生长在那里,亲身经历过许多事,对当地的许多风俗习惯比较熟悉和了解,对解放前北郊一带的婚嫁趣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婚姻大事,先经媒婆巧说,男女订婚,关于彩礼,因家庭贫富不一,有多有少。之后,择日嫁娶。 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庭要为女儿贞钟(即婚礼前一天,女方亲友来送礼)。而贞钟前,女方父母须为女儿备齐嫁妆。嫁妆中,头等重要的是放衣服的两个大红木箱,除此,要准备床上的被褥、枕头,桌上的大座镜、茶碗、茶壶,面盆架子、面盆,而陶瓷尿盆也必不可少。其他物品则由亲戚们摊派。这天,亲朋纷纷把礼品送来,一一摆放整齐。这天,亲朋都聚在女方家,热闹非凡。与此同时,女方按嫁妆多少提前告知男方需要几个抬嫁妆的拾(即抬嫁妆的木盘架)。当天下午,媒人跟随,男方便到女方家将嫁妆抬回,并在新房内摆好(之前,男方只需在新房的炕上铺一张芦苇席、钉好布炕围,准备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以及放女方大木箱的架子就行了,新房的其他一应用品全是女方准备)。 结婚当天,男方的迎亲队伍也是浩浩荡荡——人抬的花轿,一辆马拉的轿和几辆坐亲戚的马车(而马车必须用芦苇席搭成棚子车)。迎亲队伍出发前,新郎首先要拜祖先,拜谢亲朋。新郎戴的礼帽必须是舅舅买的,礼帽两边用针线缝了四个小铜钱。拜谢亲戚时,亲戚要给新郎拍红(红绸子),并在礼帽两边插上金、银花。拜谢完毕便出发去迎亲,队伍的最前边是乐队(亦叫吹手)开路,媒人和伴郎坐在马拉的轿内。还有一个年轻人担着四个盒子,里面装着酒肉和饭菜(是到女方家祭祖需要的物品)。到了女方家,新郎也一起祭祖,这时女方也要给新郎拍红。然后吃饭,吃完臊子面,新娘穿上出嫁专用的外罩服(类似现在的婚纱),下边是红裙子,头上是红帽子,脸前面是红盖头,全身都是大红色。新娘上轿时,必须由哥哥抱轿(即抱着上轿),这时新娘要哭着上花轿,而且一直要哭到村外,以表示对父母的依恋、不舍。亲戚们则坐上迎亲马车去送亲。新娘坐花轿时,必须有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轿内陪轿,万一没有合适的孩子,可用红纸包一块石头放在轿内陪轿。这时,新郎则坐在马拉的轿内。 迎亲花轿到男方家门前了,不过,花轿不能先落地,要等在轿下面放两条长板凳,方能落轿进门。 接着开始打醋滩,即两个老年人——一人手上拿着用火烧着的冒烟粗草绳,另一人一手挑着烧红的铧(犁地用的铁铧),一手端着盛醋的碗,在轿下面转三圈,其间,要把醋向热铧上倒几次,发出滋滋的响声,这表示新媳妇今后行动、干活会像火烧一样快,不会慢吞吞的。然后去掉板凳,让花轿落地,便开始举行进门仪式,婚礼主持人提上内放麸皮、谷子、胡桃、枣,水果糖等物的斗(称粮食用的),在轿前边撒边说:“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此时,由两名穿着整齐的妇女,上前手扶媳妇出轿,主持人继续边撒边说:“四撒金,五撒银,六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从下轿直到进入新房内,都是走在红毯上,新郎前边引,新娘后边跟,慢慢地二人进了新房。 入新房后,新郎先上炕,媳妇炕边站,这时,新郎用左右腿在新娘头上各绕三圈,这意味着今后新娘要听新郎的话。之后,新郎掀开新娘脸上的盖头,接着,新郎头低下让新娘拔掉礼帽上的金银花,再交给新郎,新郎把金银插在房的墙角处。之后,新郎走出新房,由主持人领着出村门,迎接新亲下车到家。而这边,掺扶人帮新娘洗梳、化妆。亲戚入席后,由主持人主持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先拜祖先,再拜亲朋,然后夫妻对拜,之后,便到席间给亲朋看酒。酒席后,亲戚纷纷要到新房内参观,与新娘说几句话。随后,亲戚返回,婚礼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