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东阿鱼山之下吊曹植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齐鲁晚报 耿仁国 参加讨论

    自从我在高中时期得知,三国时的“建安之杰”曹植就葬在我们聊城境内之后,每年清明节前,我都要前往东阿鱼山拜谒这位伟大的诗魂。不为别的,只为与伟大的诗人做心灵的千古对话。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其为曹操之子,曹丕胞弟。生前曾封陈王,死谥“思”,故称“陈思王”。纵观曹植的一生,尽管他一直都在追求功名,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屡屡碰壁,“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但是,他虽然没有在政治上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鱼山,海拔82.1米,位于山东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为泰岱西来之余脉。曹植任东阿王期间,“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陈寿《三国志•曹植传》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可见,他是自愿以鱼山为葬身之地的。
    此山既无群峰竞奇,又无繁木争秀,只有一些青翠的小草和一些刚绽放新芽的小树。山顶平旷,视野开阔,坐在仿汉魏风格的观河亭里,举目四望,山下一碧千里的田野、整齐有序的民房、滔滔不息的黄河、流水潺潺的小清河,一览无余。倘若把酒临风,更有一种君临天下、惟我独尊的感觉。难怪曹植会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葬身之所。作为一个颇有理想和功名抱负的人,“十一年中而三徙都”是何等令人失望乃至绝望,只有在这里听到清雅哀婉的梵天之响,与曹植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触动了他那漂泊无依的心灵。对于一个濒于绝望的心灵来说,有经声、梵唱的灵魂是恬静和幸福的。他把鱼山作为自己的葬身之所,也寄含了他打算把此地作为一生的最后立足点,不想再像浮萍一样四处徙迁的心愿。在经声佛号中,把躯体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在当时的他看来,可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曹植在东阿期间,政治上不得志,开始思索个人的命运与价值。作为一个敏感诗人,他并没有完全消沉。他认为短促的人生与永恒的宇宙相比固然是短暂的一瞬,但关键是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时光干一番大事业,使自己功著景钟、名垂竹帛。他在东阿写的那首《薤露行》最能说明这积极的人生哲学:“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读曹植的文集可以发现,东阿王时期的曹植已由青年时代的视辞赋为小道转而开始重视文学并自觉进行创作活动了。他在《薤露行》一诗写道:“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聘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这充分说明,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文学事业在他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而不得已才转向著述的,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专心翰墨,要借此垂名于世了。曹植的老家虽然是沛国谯郡,但因为他曾任东阿王,死后又葬于东阿鱼山,他在山东东阿的知名度要远比在安徽亳州大得多。青山埋诗魂,诗魂映故都。聊城人民为境内长眠着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而骄傲,他的形象也激励了东阿乃至整个聊城的后人。
    曹植之封于东阿,自然是他自身的不幸,但却成为聊城的大幸,聊城的历史为有他的名字而更加光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